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陳潔泉
根樣處理、真菌分離、純化、鑒定……在貴州省林科院蘭科植物組培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田凡正進行蘭科植物菌根化育苗實驗。
蘭科植物對棲息地要求苛刻,且自身繁衍生長不易,又受采集過度、氣候變化等外界因素影響,幾乎所有野生蘭科植物都處于不同程度的瀕危狀態,保育之路任重道遠。
菌根化育苗。受訪者供圖
而菌根技術是蘭科植物保育的新路徑。田凡介紹,通過菌根技術繁育的蘭科植物幼苗成活率達90%以上,較常規組培技術成苗速度快1.5倍。
“優勢明顯。但技術實施難度也大。”談到實驗過程,她話鋒一轉。
“對于單次菌根化育苗實驗而言,難在技術難點密集。”田凡指著密密麻麻的實驗記錄表說。
菌根化育苗。受訪者供圖
她介紹,以兜蘭為例,一個周期內的兜蘭根系僅能分離2-3株有益菌株,待完成分離純化、共生驗證、接種萌發、生根成苗等菌根化育苗全過程約需2年多時間,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稍有錯漏就可能前功盡棄。
歷經上千次重復試驗,田凡所在團隊培育的硬葉兜蘭菌根化種苗終于在去年順利開花,只待實現野外回歸。
“而于整個研究團隊來說,更難在技術瓶頸突破。”田凡接著說。
貴州是中國蘭科植物重點分布區域之一,根據2021年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全國蘭科植物有285種,在貴州分布的就有80種。
野外回歸。受訪者供圖
一直以來,貴州也不斷加強對蘭科植物的保育研究。貴州省林科院蘭科植物研究團隊對蘭科植物的保育研究更是歷經20余年的深耕與攻關。
田凡介紹,貴州省林科院蘭科植物研究團隊先后實施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廳局級相關科研項目30余項,主要圍繞蘭科植物種質資源調查、收集保存、遷地保護、組培快繁、品種選育、菌根技術、野外回歸等基礎研究與“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研發攻堅。
如今,貴州省林科院建有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育中心、貴州·石斛種質資源庫和蘭科植物組培室,長期開展技術培訓及科普教育達10000余人次;突破了兜蘭屬、石斛屬等30余種蘭科植物快繁育苗技術,實現了種苗培育各環節的精準控制,建立了種苗繁育技術體系;基于特異性菌根真菌的挖掘,創建了小葉兜蘭、白花兜蘭等菌根化育苗技術體系;通過一系列的研發及應用,培育蘭科植物種苗10萬余株等。
通過一系列的研發及應用,貴州省林科院已獲得國際認證“優優”兜蘭(Paphiopedilum GZSLKY Youyou)和“耀耀”石斛(Dendrobium GZSLKY Yaoyao)新品種各1個,其中“優優”兜蘭是貴州省首例在英國皇家園藝協會成功登錄的新品種,同時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其中1項已實現成果轉化),相關技術成果為珍稀瀕危蘭科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育和種質創新提供了技術理論,且部分人工繁育種苗成功實施野外回歸,對珍稀瀕危植物種群恢復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促進貴州省特色花卉種苗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種質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