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哈爾濱7月6日電(記者 王妮娜)5日,中俄跨黑龍江流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交流會議在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中俄兩國專家共話國際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永續發展。
黑龍江洪河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836公頃,保護著水生、濕地和陸生生物及其環境共同組成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2002年被國際拉姆薩爾公約組織批準加入“國際重要濕地”。
俄方生態專家在會議上做發言報告。朱寶光 攝
保護區在大力開展東方白鸛人工招引、遷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同時,還積極開展跨黑龍江流域有關保護及研究自然環境領域的中俄國際合作,已有10年時間,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巴斯塔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入開展了基礎科學研究、資源管理管護、宣傳和生態旅游雙邊國際合作。
當日會議上,中俄兩國生態專家圍繞中俄兩國多處自然保護區做了介紹和報告,并到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考察了濕地監測平臺、濕地科普館和濕地監測棧道等情況。
“這次會議是一次加強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自然保護區間跨區域交流的會議,更是一次凝聚中俄兩國專家共謀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永續發展的會議。”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長朱寶光說。
朱寶光介紹,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承載和發揮著我國三江平原內陸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作用,特別是濕地旗艦物種東方白鸛的保護研究經歷30多年的努力,截至目前已成功招引了954對東方白鸛在保護區內生存、繁殖,成功繁育出2667只幼鳥,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東方白鸛在保護區出生,也使得東方白鸛在全球種群由原來的不足3000只恢復到現在的12000多只,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東方白鸛之鄉”。
本次交流會議旨在中俄雙方在黑龍江流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旗艦物種東方白鸛及鶴類等鳥類保護研究方面及停歇地和越冬地自然保護地間交流,進一步加強中俄跨黑龍江流域和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受威脅鳥類的聯合保護,助力全球濕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和珍稀瀕危物種的跨國界聯合保護。(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