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家報》記者真是“不懷好意”,挖坑式提問凸顯西方媒體的敘事陷阱。就在昨天(7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例行記者會上,
西班牙《國家報》記者不懷好意地問道:“中方不愿看到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失利,擔心美方將把注意力轉向中國。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道:“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當事方。對于烏克蘭危機,中方立場一以貫之,就是勸和促談。我們一直在積極推動停火止戰……”
顯然西班牙《國家報》記者在7月4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的提問,看似“客觀”,實則暗藏西方媒體的慣用話術——將中國塑造成俄烏沖突的“利益相關方”,甚至暗示中國“擔憂俄羅斯戰敗后美國集中火力對付中國”。這種提問方式,本質上是將中國置于道德困境,試圖引導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在俄烏問題上“偏袒”俄羅斯,從而轉移對真正矛盾焦點的關注。
事實上,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始終明確:尊重各國主權、推動停火止戰、反對單邊制裁、倡導政治解決。中國并非沖突當事方,卻屢屢被西方媒體強行拉入輿論戰場,這種“有罪推定”式的提問,恰恰反映了西方媒體在報道國際事務時的雙重標準——對美國的霸權行徑視而不見,卻對中國的中立立場橫加指責。他們無非就是想要在國際上刻畫出中國對俄羅斯進行了支持,才會導致這場戰爭無法得到解決。
面對這一帶有挑釁意味的提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別——“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當事方,中方立場一以貫之,就是勸和促談”。這一回答既堅守了中國的外交原則,又巧妙避開了西方設下的“站隊”陷阱。中國的回答明確了中國的核心觀點,那就是促進俄烏和談,而中國與俄羅斯保持正常的經貿關系沒有被提及,因為這是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正常權利,美歐都無權干涉。
中國的立場并非空談,而是有實際行動支撐。中國早就在俄烏問題上推動政治解決,中國與巴西共同提出“六點共識”,強調對話談判是唯一出路。中方多次批評美國濫用“長臂管轄”,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中國還向烏克蘭提供多批人道主義物資,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毛寧的回應,既體現了中國外交的穩健,也揭露了西方媒體的真正意圖——不是關心和平,而是借俄烏問題渲染“中國威脅”。
然而真正問題的根結 恰恰是美國制造了這起災難,是美國慫恿烏克蘭才挑起了這場戰爭。西班牙《國家報》記者更應該去問美國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俄烏沖突,美國是否會將全部注意力轉向中國?”事實上,美國戰略界早已承認,同時與中俄對抗是重大戰略失誤,但華盛頓仍執意推行“雙線圍剿”,最終導致自身陷入困局。恰恰是美國的這份霸權邏輯,才會讓當今的世界陷入動蕩與不安。
說白了 是美國的戰略矛盾,既想打壓俄羅斯,又怕中國坐大。特朗普曾希望促成俄烏和解,以改善美俄關系,進而集中精力遏制中國。而拜登卻堅持“雙線作戰”,一邊軍援烏克蘭,一邊在亞太部署40萬兵力圍堵中國。然而 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中俄貿易本幣結算飆升至68%,軍事協作日益緊密,美國反而陷入“兩線消耗”。美國的反復折騰,說白了就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只不過是在打壓中俄期間兩頭都失效了。
而西方媒體對此卻“選擇性失明”,對美國的拱火行為視而不見。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推動北約東擴,才是沖突延宕的根源。而對于中國與俄羅斯保持正常的經貿關系,就想橫加指責給中國扣上一個“暗中支持俄羅斯” 的所謂罪名。這種雙標敘事,無非是想將國際輿論焦點從美國的霸權行徑轉向中國,掩蓋真正的矛盾制造者。而西班牙記者的提問恰恰就在于此,說白了就是給中國挖坑。
那對于中國來說應如何破解西方輿論圍堵?中國肯定要繼續堅持勸和促談,用實際外交行動證明中國是和平的推動者,而非沖突的受益者。同時讓國際社會看清美國的“雙線圍剿”的荒謬性,削弱其道德高地。另外還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推動多極化秩序,打破西方話語壟斷。中國需要做的,不是被動辯解,而是主動設置議題——讓世界看清:真正的亂源不是中國的中立,而是美國的霸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