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面臨升學壓力的同學們和家長們,大家好啊!今天咱來聊聊“當青春撞上高考”這個事兒。
想象一下,15歲的林小滿,大半夜在臺燈下,盯著數學卷子上那鮮紅的“58分”,手指無意識地摳著橡皮屑。窗外蟬鳴吵得人頭疼,媽媽端來的熱牛奶都在桌上結水珠了,可他滿腦子都是“考不上重點高中就完了”,感覺世界都要被這念頭撕成碎片啦!這可不是個例,好多初中生在升學季都這樣,青春的躁動碰上高考的重壓,抑郁的烏云就悄悄來了。
咱先來拆解一下壓力源,看看那些隱形的枷鎖。抑郁的種子常常藏在平常日子里,班主任“這次月考決定命運”的口頭禪,老爸朋友圈刷屏的“重點高中錄取名單”,就連同桌炫耀的補習班資料,都像一張無形的大網。要幫孩子擺脫困境,就得像偵探一樣把這些壓力源找出來:
- 數字焦慮:分數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考90分的開心,一下子就被100分的“完美”給弄沒了。
- 未來恐慌:把十年后的職業發展,硬生生壓縮成現在的一場考試。
- 社交壓力:朋友圈里“別人家孩子”的完美形象,讓人懷疑自己。
接著要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用溫暖把他們心里的冰融化。當孩子說“不想活了”,別急著糾正。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說:“人最后的自由,是選擇回應的方式。”咱可以這么做:
1. 傾聽要有儀式感:關掉手機,別說“別想太多”,而是說“我注意到你最近老嘆氣”。
2. 共情分三步:
- 重復感受:“聽起來你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
- 肯定情緒:“這種壓力真的讓人喘不過氣”。
- 打破孤獨:“好多同學都有類似的感覺”。
3. 非語言的治愈:遞杯熱可可,輕輕拍拍肩膀,有時候啥也不說比說一堆話都管用。
然后要幫孩子重構認知,把“必須”變成“可以”。認知行為療法(CBT)就是要打破思維的死循環。當孩子說“考砸了人生就完了”,可以這么引導:
- 現實檢驗:舉些高考落榜但后來很成功的例子,像馬云、劉強東。
- 可能性思維:別把考試說得那么絕對,告訴孩子“這次考試只反映現在的知識掌握情況,不能決定未來的能力”。
- 身體信號法:焦慮的時候,讓孩子數數呼吸,感受腳和地面的接觸,用五感回到當下。
再給孩子制定“微行動”計劃,從一點點小事開始改變。抑郁會讓人陷入“啥都做不好”的怪圈,這時候就得像園丁修剪樹枝一樣,幫孩子找回掌控感:
- 五分鐘挑戰:從整理書桌、抄單詞這些小任務開始。
- 進度可視化:用便利貼記錄每天完成的事,貼滿一整面墻,成就感就來了。
- 彈性目標法:把“月考進前10”拆成“每天多做5道錯題”,允許偶爾有點小波動。
家庭也要來一場溫柔革命。父母有時候不知不覺就成了壓力的傳遞者。可以從這些小細節改變:
- 餐桌對話實驗:別老問“今天數學作業寫完了嗎”,問問“今天遇到啥好玩的事兒”。
- 家庭壓力可視化:把每個家庭成員的壓力源畫出來,就會發現“媽媽擔心孩子壓力大→孩子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 創造安全島:每周三晚上設個“無評判時間”,不管成績咋樣,全家一起看電影、散步或者發呆。
總之,抑郁不是洪水猛獸,只是成長的小陣痛。高考不是只有一條路,人生也沒有標準答案。當我們蹲下來,看著那些孩子顫抖的肩膀,會發現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交流。說不定哪天早上,那個曾經縮在課桌下的少年,會突然挺直腰板說:“這次月考,我想試試新辦法。”這小小的改變,就是穿過抑郁烏云的第一縷陽光!大家一起加油呀!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咨詢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工作職業、心理成長等,特別擅長兒童青少年學習與心理問題、職業發展與人際關系問題、性格分析與應用等,解決了大量的疑難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為社會提供了專業的服務。解決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職場青年大量疑難心理個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