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5日中午,是日本漫畫家竜樹諒于1999年出版的漫畫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這部作品中,包含兩則引發關注的 “預言”內容:一是“預測”了2011年發生的3·11日本地震;二是提及“2025年7月5日將發生海底爆炸并引發海嘯,日本或有三分之一國土沉沒”的相關預測。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附近海域發生了里氏9.0級特大地震,由此引發的特大海嘯,襲擊了日本相關海岸,造成的災難,猶如世界末日。
3·11這場大地震,還幾乎毀了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更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場核災難!
因為3·11大地震時間,與竜樹諒在漫畫中預測的時間完全相符,因此,書中關于“2025年7月5日將發生海底爆炸并引發海嘯,日本或有三分之一國土沉沒”等內容,被部分網友視為可信。
網友信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日本政府似乎也信了,并于7月5日前,多次發布地震預警。這還不算,多國居然在7月5日前,居然提醒本國公民防范自然災害云云。
此舉,更讓不少網友篤信竜樹諒預測的準確性。
可是,當這一天到來后,可以導致“海底爆炸并引發海嘯,日本或有三分之一國土沉沒”的大地震并沒有生。
至少在筆者發文前,這場災難還沒有發生。
這場預言中的大地震7月5日沒有發生,并不代表近期不會發生。
據新華社報道,據日本氣象廳監測,日本西南部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及其附近海域6月21日以來地震活動頻繁,截至7月2日下午,已累計監測到超過900次小規模地震,最高震級5.5級。
而截至到7月4日11時,地震總數上升至1180次?!
也就是說:兩個板塊的摩擦在加劇,能量的蓄積也在加劇。
如果是能量的蓄積,那么,當能量蓄積到一定程度,定然會釋放!
不過,有地震專家的看法與此截然相反,認為:小規模地震的頻發,是地殼能量的釋放,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原上海地震局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風險管理研究院研究員尹京苑就表示,“10天800次地震(6月21日至7月1日)”反倒讓他松了口氣,這說明地震能量已相當程度被釋放,不太可能積聚成破壞性地震。在尹京苑看來,7月5日將有大地震來襲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精確到日的地震預測百分百是謠言(加粗部分文字摘自上觀新聞,發布時間為7月4日,標題為《日本末世預言僅剩1天!10天800次地震,為何專家反倒松了口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看看)。
尹教授的說法,也是基于預測。既然和竜樹諒的說法都是預測,那么,若是類比的話,得出的結論是“都不可信。”
誰的預測可信呢?
和尹教授的觀點不同的是,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某地在極短時間內,頻繁發生小規模地震,有可能是能量的釋放,也有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
打個比方:兩個板塊一高一低,錯位碰在一起,并相互擠壓。其中一個板塊在掉去前,會頻繁的發生振動,并向下移動,等到移動到一定位置,阻力減小到不足以支撐它時,轟然一聲,應聲而落!
這和現實中的危房倒塌是一個道理:危房在倒塌前,也會出現高頻率抖動,繼而發生倒塌。參照這個道理,依照個人的預測,竜樹諒預測的大地震,不一定會在7月5日如期發生,可能的發生時間,應該在兩個時間節點上:第一時間節點在7月5日+7日=7月12日前后。第二個時間節點,則是7月5日+14日=7月19日。
為什么會以7的倍數為時間節點呢?筆者的依據是玄學,讀者可信也可不信。
7是個神秘數字。比如感冒。感冒后,有一周治一說。也就是說:感冒發生后,即便不吃藥,一周后,病毒會自行衰減并消失,感冒就會自愈。
而感冒后之所以要吃藥,是為了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感和痛苦,兼具防止感冒誘發其他疾病的發生。
我感冒后,基本都不吃藥,尤其是西藥,堅決不吃,信奉一周治說。
感冒是小病,而大病呢?也大多堅持7日或7日的倍數說,比如腦梗、心臟病等的治療,大醫院的做法,一般都在病發后14日左右出院。
也就是說:既然日本這次大地震已經出現了大地震爆發前的征兆,且征兆明顯,那么,這場大地震的爆發,或許就會在短期內發生。
當然,我的預測也是基于無法言明的玄學,并結合可見的震前征兆得出的結論。
信與不信,全賴時間認可。
等著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