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搓磨,
磨不去少年遠行的足跡。
從嶺南蟬鳴的夏夜
到北美飄雪的冬晨,
從青苔斑駁的祠堂門檻
到太平洋彼岸的橡木講堂,
這跨越山海的路途,
蜿蜒在歷史的風煙里,
那串足跡早已化成無形的絲線,
一頭系著香山故里的窗欞,
一頭牽著耶魯圖書館的卷軸。
南屏鎮西大街三巷1號,
樸素的院門,典型的嶺南民居院落,
便是“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的故居所在。
當年這里叫“輔仁巷”,
是容閎出國后回到家鄉起的名字,
大約也飽含了“輔仁”的寄托。
▲鐘凡/手繪
院落不大,夯土墻斑駁,
幾株果樹長得極好,
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那個聰慧的孩童,
想必也曾在這樹下嬉戲,
而后穿過這扇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故居建于清代中期,
斑駁的老墻盡顯歲月滄桑,
據容閎的曾孫容梓燦回憶,
容閎故居原由兩前廊、天井、
大廳、東西邊兩長屋、后斗(廚房)
七個部分組成,
現在通過對起居室、臥室、廚房、
餐廳等處的場景還原,
構筑起了容閎當年的生活場景。
臥室里的一個“爺爺柜”,
是容閎侄子容尚謙生前用過的柜子,
至今約有百余年的歷史,
2018年,這個大柜
由容尚謙孫女容小琪和曾外孫女陸燕萌
從上海捐贈到了珠海。
觸摸院中殘墻,回首舊日時光,
在容閎博物館中,
久遠的故事一一浮現。
畫中人時而伏案苦讀,
時而與外國人懇談,
時而立于甲板,
眺望漸遠的故土海岸……
畫面連貫起來,
便是容閎完整的人生軌跡。
翻看容閎的履歷,先行者精神長存。
1847年,19歲的容閎赴美國求學,
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學習,
并于1854年完成學業,
是中國近代最早留美的大學畢業生。
學成歸國后,
容閎輾轉于美國駐廣州代理處、
香港高等審判廳、
上海海關翻譯處等任職。
他積極投身洋務運動,
參與創建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并捐資創建我國第一所“僑校”
——甄賢社學,
旨在甄拔賢能、培育人才,
后改名為甄賢學校,
也就是現在的容閎博物館。
踏入容閎博物館的大門,
朗朗書聲猶在耳畔。
無論是書中鐫刻下的歷史,
還是眼前觸手可及的青磚瓦舍,
這座古建筑散發出悠遠的韻味,
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遙遠的19世紀。
作為第一位
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人,
容閎倡導并主持了晚清幼童留美計劃,
十八載春秋的奔走,
促成120名
晚清官派中國幼童赴美留學,
開中國留學之先河,
其中50多人進入哈佛、耶魯、
哥倫比亞、麻省理工等著名學府深造。
容閎將希望的種子撒向遠方,
收獲時節,滿園芬芳。
他們中,有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有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有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有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蔡紹基……這批杰出青年,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這背后,便是終其一生、百折不撓地致力于謀求中國復興與強大的容閎,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振興中華。
在容閎晚年所著《西學東漸記》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獨白:“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予無時不耿耿于懷……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之境。”
當然,不止在南屏,
近年來,珠海一直致力于挖掘
留學文化的歷史根脈與現代價值,
將其轉化為面向未來的開放優勢,
位于唐家灣鎮的珠海留學文化館,
也系統性、完整性地介紹了
我國的留學事業發展歷史、留學名人
及其突出貢獻等內容,
通過立體豐富的文化表達,
多元化的城市敘事,
成為中外人士了解珠海的一扇窗口,
也將“留學基因”轉化為
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內生動能。
百余年后的今天,
我們在容閎故里,
透過照片、日記、書信、奏章……
串聯起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歷史的長河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
淌過每個人的心河。
注:
目前容閎故居遺址正在修繕中,暫不對外開放,以上部分為資料圖。
容閎博物館對外開放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點-17點
地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東大街一巷2號
文/珠海發布 張映竹
手繪/珠海發布 鐘凡
圖/珠海發布 陳佳哲
編輯/明敏
責任編輯/藍輝龍
三審/陳惠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