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周四啟程奔赴愛荷華州之前,特朗普向記者透露,鑒于與170多個國家展開談判的復雜程度,美國打算分批次向各國發送信函,每次涉及10個國家,信函中會明確列出關稅稅率,比如設定在20%至30%這個區間。
“我們可能會從明天開始向各個國家發出一些信函,大概每天10封,說明他們愿意支付多少錢與美國做生意。”特朗普表示。他還稱,相比繼續談判,發送信函“容易得多”,暗示更傾向于單方面設定關稅稅率。
“對等關稅”的暫停期限即將在7月9日結束,英國是第一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同意接受10%的關稅;越南則同意接受20%的關稅,越南還同意對于經越南轉運最終出口至美國的其他國家商品,將被美方征收40%的關稅。
特朗普預測,截至7月9日,美國將與更多國家簽署協議,同時會跳過那些過于繁瑣冗長的談判環節。
對此該如何看待?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這體現了特朗普慣用的“極限施壓”:期望達成協議,又不愿放棄關稅籌碼。
跟越南達成的協議便是特朗普最期望的狀態:美國宣布對越南進口商品加征20%的關稅,越南則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政策,并全面開放其國內市場。
特朗普一貫堅持這樣一個觀點:美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協議,必須是對美國更為有利的,他堅決否認存在所謂“雙方互利對等的協議”。在他眼中,唯有那種“不對等”的協議,才能讓他在媒體鏡頭前大出風頭,炮制出“美國再度取勝”的虛假表象。
直接向其他國家寄送信函并加征關稅,實際上并非特朗普的終極目標,這不過是他針對歐盟、日本等貿易伙伴施展的一種策略性舉措。特朗普發出猶如“最后通牒”般的強硬信號,意在向這些國家施壓,期望能得到令自己稱心如意的回應,也就是對方能做出相應讓步。
以日本為例,7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表達對日不滿,稱日本未采購足夠數量的美國汽車、大米等商品。他不確定美日能否達成協議,因日本態度強硬,打算寫信告知將對其加征30%、35%或其他比例的關稅。日美貿易談判中,汽車和農業是主要難點。汽車業為日本核心產業,美加征25%汽車關稅對日經濟影響大。農業保護政策是自民黨核心政策之一,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1日稱“不會在關稅談判中犧牲農業”。據日媒報道,與日貿易代表談判時,特朗普表示愿削減14%關稅,但劃定底線:對日所有商品加征10%關稅,汽車關稅維持25%不變。
第二,“大而美法案”的獲批,讓特朗普在升級關稅戰上增添了十足的底氣。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7月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就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大規模減稅及支出法案——即外界所稱的“大而美”法案,展開最終表決投票。最終投票結果出爐,218票贊成、214票反對,該法案得以在眾議院順利通過。
“大而美法案”與特朗普關稅政策緊密相關:一是法案中的減稅和增支造成的財政缺口需靠加征關稅彌補;二是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需大規模經濟刺激舉措抵消。
此前稱若“大而美法案”7月4日前未通過,特朗普或延長7月9日到期的關稅暫停期限;如今該法案在國會微弱優勢通過,為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提供強硬立場支撐,他可能不再延長暫停期而是直接加征關稅以迫使對方讓步。總之,有該法案財政支持,特朗普在與歐盟、日本等貿易伙伴關稅爭端中更從容,有持久對抗資本。
第三,中國,竟是那敢于對美國實施反制的唯一“例外”之國。
特朗普說要給貿易伙伴發送信函,但這里并不會包括中國。
一方面。5月12日,中美在日內瓦達成協議,雙方同意暫緩對等關稅90天。從那時開始算,這一期限將2025年8月12日到期。7月9日關稅暫停期限跟中國沒關系。
另一方面,即便有“大而美法案”提供支撐,特朗普政府也難以承受與中國進一步激化關稅戰所引發的后果——關稅戰背后暗藏的經濟衰退風險,絕非僅憑國內減稅等刺激舉措就能有效對沖的。
近期,特朗普政府貿易策略矛盾:一方面對歐盟、日本等施壓,甚至威脅升級關稅戰;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有緩和跡象,本周美國接連宣布取消對中國出口芯片設計軟件等限制措施。
三個月前中方“對等反制”美加征關稅,展現了對全球貿易形勢的洞察力及應對貿易摩擦的堅定立場與雄厚實力。與之相反,歐盟和日本因實力和對美安全依賴,對特朗普貿易政策不滿卻只能隱忍;印度、韓國等國從貿易摩擦開始就不敢與美正面交鋒,態度謹慎。
7月9日臨近,預計部分國家會最后妥協與美達成協議。后續貿易局勢如何,且靜觀其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