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樓下超市,聽見一對老夫妻吵架。大爺紅著眼說:“我那侄子要買房,咱就剩這五萬養老錢了,你非讓我借?咱兒子下個月要交房租,你不管了?”大媽梗著脖子喊:“那是我親侄子!不借他,街坊鄰居不得戳我脊梁骨?咱家窮點沒事,名聲不能壞!”
我站在旁邊聽著,心里不是滋味。想起周國平說過:“一個家庭的悲劇,往往始于犧牲者的自我感動,和被犧牲者的習以為常。” 過日子誰沒難處?可最讓人揪心的,不是家里沒錢,是父母都六七十歲了,還總想著把自家的“運道”往別人身上貼——自己省吃儉用,把養老錢、精力、甚至兒女的安穩,都拿去填別人的窟窿,最后把家里的元氣都耗光了。
一、把“幫襯親戚”當使命,自家日子過得緊巴巴,還總說“都是一家人,該幫”
見過太多這樣的老人,手里攥著養老錢,卻總惦記著“誰家孩子要結婚”“誰家蓋房差錢”。
我遠房姥姥就是,自己穿了十年的舊棉襖舍不得換,孫子想買個學習機她總說“太貴”,可表哥(她妹妹的兒子)要買車,她二話不說就把存了三年的十萬塊取出來,還跟我媽說:“你表哥出息了,咱當長輩的得幫襯,不然顯得咱沒人情味?!?br/>結果呢?表哥車開著,一年到頭沒來看過她一次,她生病住院,表哥就托人送了箱牛奶。我媽勸她“別總為外人操心”,她還急:“你不懂,親戚好了,咱家臉上也有光?!?br/>老話說“救急不救窮”,真正的幫襯是“你難的時候我拉一把”,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把自家的口糧勻給別人,自己啃干饃。六七十歲的人了,該明白:自家的日子過不踏實,再多人情往來都是空的。你把養老錢填了別人的坑,最后病了沒人管,兒女跟著揪心,這哪是幫人?是在糟踐自家的運道。
二、總把“別人的看法”當圣旨,為了“面子”硬撐,家里雞飛狗跳也不管
更讓人無奈的,是老人把“街坊鄰居怎么看”看得比啥都重。
鄰居張大爺兩口子就是這樣,女兒都結婚了,還總被張大爺逼著“幫襯小叔子”。就因為張大爺的弟弟在小區里說:“我那侄女現在日子好了,哪還記得娘家弟弟?” 張大爺就逼著女兒給小叔子買空調、交物業費,女兒不愿意,他就躺在地上哭:“我沒臉見人了!養你這么大,你連這點面子都不給我!”
現在女兒跟家里幾乎斷了聯系,張大爺還天天跟人說:“我這都是為了全家名聲,她不懂事?!?可誰都知道,他家冰箱里常年只有咸菜,老兩口連體檢都舍不得去,就為了在外人面前裝“有本事幫襯親戚”。
俗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六七十歲的年紀,早該活明白:別人的看法當不了飯吃,自家兒女的笑臉、手里的養老錢、身上的好身子骨,才是真福氣。為了一句“你家真和睦”就逼著兒女委屈自己,為了一句“你真大方”就掏空家底,這面子撐得越硬,家里的“氣”就泄得越快,最后只剩個空架子,圖啥?
三、把“子女的前程”當“人情”,總說“你幫他一把,將來他能帶你飛”,結果耽誤了自家孩子
最讓人揪心的,是老人總覺得“親戚能幫襯子女”,逼著孩子去“攀附”,把自家的路走歪了。
我同學的爸就是,同學本來在一家公司做得好好的,她爸非要托關系讓她去表哥的公司,說“你表哥現在是老板,你去了能當主管,將來全家都沾光”。結果同學去了才發現,表哥就是讓她當免費勞力,背黑鍋,工資還不如原來的一半。她想走,她爸就罵:“你懂個啥?這是在借你表哥的運!等他發達了,能忘了你?”
現在同學不光丟了工作,跟表哥也鬧翻了,天天在家愁眉苦臉,她爸還嘴硬:“現在難不算啥,將來有你享福的時候?!?br/>老話講“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真正的“運”從來不是借來的,是自己走出來的。六七十歲的父母,該明白:子女的前程要靠他們自己拼,而不是靠你拉著去“沾別人的光”。你逼著孩子去討好親戚,去做不情愿的事,看似在“借運”,其實是在斷孩子的路——人心是會變的,親戚的“幫襯”是有條件的,可孩子的青春和機會,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其實啊,一個家的“運道”,就像一盆花,得自己用心澆,才能長得旺。
父母六七十歲,本該是家里的“定盤星”,守著自家的日子,護著兒女的安穩,看著孫輩長大,這就是在攢福氣。可要是總想著把自家的土、肥、水,都往別人家的花盆里倒,自家的花早晚得蔫了。
窮點不怕,一家人齊心往前奔,日子總能好起來;可要是父母總想著“借運給別人”,把家里的元氣耗光了,那才是真的沒了盼頭。畢竟,好運氣從來不是借來的,是一家人守著自己的日子,慢慢熬出來的,你說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