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秋天,井岡山腳下的樹林里,一支打著補丁的工農革命軍正在連夜行軍。
隊伍的最前方,一位瘦高個的年輕軍官緊握著駁殼槍,眼神嚴肅堅定。
他叫宛希先,今年才22歲,就已經是毛澤東信任的得力干將。此刻他正帶著兩個連的戰士,迅速趕往百里外的茶陵縣城。
就在不久前,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地區,為了擴大革命影響并建立紅色政權,毛澤東決定采用分兵游擊的戰術。
他在酃縣水口村的小祠堂里攤開地圖,望著茶陵這個地方深思。
茶陵地理位置十分關鍵,是湘贛邊界的戰略要地,這個地方革命基礎較好,農民運動活躍,具備建立政權的條件。
而且據可靠消息來報,國民黨反動派羅定正帶著上千人馬朝井岡山撲來,可我們秋收起義的部隊剛經歷過三灣改編,彈藥糧草都沒多少了。
“硬拼不得啊!”毛澤東的煙頭在茶陵的位置重重一按。
“希先,你帶人去打茶陵,把羅定的老窩掀了!”
“是”,宛希先接過任務,手心里全是汗。兩個連只有兩百來人,要打的是湘贛邊界重鎮茶陵。
但他知道,這招“調虎離山”若能成功,不僅能救水口的戰友,還能讓老百姓知道:紅軍還在!
深秋的夜里已經開始寒冷,戰士們踩著露水翻山越嶺,路過一個村莊時,宛希先突然讓隊伍停下。
村口躺著三具農會會員的尸體,白石灰刷的墻上還留著“殺盡赤匪”的血字。
“你們看!”
他舉起火把,火光映著墻上的血跡。
“這就是羅定的‘功勞’!咱們今晚就要替鄉親們討債!”
隊伍里戰響起低沉的怒吼,有個小戰士抹著眼淚說:“宛代表,我哥就是被他們抓進茶陵大牢的……”。
宛希先拍拍他的肩:“明天,咱們親手砸開那牢門!”
10月21日天微亮,茶陵城頭的哨兵正打著哈欠,突然看見一隊“國軍”大搖大擺走來——那是宛希先的突擊隊,穿著繳獲的國民黨軍裝。
“兄弟哪部分的?”
哨兵剛探頭問,就被一槍托砸暈,霎時間,沖鋒號撕裂晨霧,戰士們像猛虎般撲向東岳廟。
縣衙門口,宛希先帶頭沖鋒,子彈擦著耳朵飛過也顧不上躲。
當他一腳踹開縣長辦公室時,那個平日里作威作福的“縣太爺”正哆哆嗦嗦往床底下鉆。
“出來!”
宛希先一把揪住他的后領,“你不是要懸賞五百大洋買我的人頭嗎?”
戰士們迅速沖進地牢,里面的景象讓他們紅了眼眶。八十多個農會骨干被鐵鏈鎖著,有人身上潰爛流膿。
當鐵錘砸開牢門時,有個白發老漢顫抖地問:“你們…真是毛委員的人?”得到肯定答復后,老人突然嚎啕大哭:“三個月了!他們天天說紅軍死絕了……”
宛希先親手給老人解開鐐銬,轉頭對戰士們喊。
“把糧倉打開!讓鄉親們看見,紅軍不但活著,還要帶著大家過好日子!”
當天中午,茶陵城頭第一次飄起繡著鐮刀斧頭的紅旗,街上擠滿了領糧的百姓,有人甚至跪在石板路上親吻紅旗。
如毛澤東所料,正在水口耀武揚威的羅定聽說老窩被端,氣得摔了茶杯,連夜帶著主力回援。
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等他們氣喘吁吁趕到茶陵時,宛希先早就帶著隊伍消失在井岡山的云霧中,只留下滿城“紅軍萬歲”的標語。
這場閃電般的奇襲,紅軍不僅牽制了敵軍主力,更在湘贛大地播下一把火種。
三個月后,當工農革命軍再次攻克茶陵時,就連街頭賣糍粑的老漢都扛起了紅纓槍。
這場被載入《毛澤東選集》的茶陵之戰,雖不及后來的大戰役壯觀,卻像一根撬動歷史的杠桿。
它迫使羅定部隊回援茶陵,緩解了工農革命軍主力在酃縣水口的壓力,為后續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它證明了毛澤東“敵進我退,避實擊虛”的游擊戰術絕非空談,而宛希先的膽識與果決,也為紅軍早期培養了一批能打巧仗的骨干。
今天茶陵東岳廟的磚墻上,還留著當年突擊隊子彈擦過的痕跡,默默講述著那段“智取”重于“強攻”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