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如果國家也有人設,那最近的印度大概有點精神分裂”
印度最近在對華問題上非常積極,甚至直接提出和中國劃定邊界線,印外長也公開說出了對華的態度。
可是現在又在美國面前乖乖的說中國是自己最大的鄰居了!
那么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才讓印度一改此前的態度呢?
莫迪又是為什么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印度呢?
永遠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近期印度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孔,其外長蘇杰生在美國紐約面對西方媒體時,表達了希望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的愿望,強調印度不搞選邊站隊。
然而僅僅半個月前,他在印度國內面對本國媒體時,卻對南亞周邊小國發出強硬警告,宣稱“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價”,并點名表示要與中國抗衡。
這種內外不一的言論,揭示了印度在外交策略上的復雜與矛盾,它前腳在美國面前扮演理性的和平鴿,后腳就對一眾鄰居亮出了鷹爪。
這份時而強硬、時而柔軟的姿態,與其說是大國崛起的從容,不如說是一場野心遠超實力的尷尬走秀。
前陣子有中國學者開了個玩笑:你們印度要是天天抱著那條英國人隨手畫的“麥克馬洪線”當圣經,那我們干脆也沿著恒河給你劃一條線,大家一起玩嘛。
這本是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其人之身”的比喻,目的就是諷刺印度的貪得無厭。
結果印度媒體和網民瞬間炸鍋,仿佛自家后院真要被人占了,紛紛跳出來指責中國“亡我之心不死”。
這種歇斯底里的反應,像極了被人踩到尾巴的貓,恰恰暴露了它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理虧和心虛。
那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本就是殖民時代的一張廢紙,連當時的中國政府都從未承認。
印度卻奉為神明,理直氣壯地想把中國的藏南地區據為己有,更有意思的是,印度防長前腳還在上合峰會上提議“永久劃界”,擺出一副“我們是愛好和平的”姿態,想把“不愿談判”的鍋甩給中國。
這套路太老了,他想要的不是公平的談判桌,而是想讓中國在他畫好的圈里簽字畫押。
中方的回應滴水不漏,就四個字:“保持溝通”。
不點頭也不搖頭,既堵死了你單方面推進的歪心思,也把皮球踢了回去,你想談當然可以,但也別著急,我們有的是時間可以慢慢聊。
這種“你急我不急”的態度,讓印度精心準備的一套組合拳,結結實實地打在了棉花上。
一張嘴兩副面孔
如果說邊境問題是暗流涌動,那印度外長的表演就是明火執仗了,外長蘇杰生,堪稱“變臉”大師。
在美國紐約,他對著西方媒體侃侃而談,說印度是中國“最大的鄰居”,希望關系穩定,絕不搞選邊站隊。
那份自信從容,活脫脫一個成熟理性的世界級玩家,可就在半個月前,他在國內面對自家媒體時,完全是另一副嘴臉。
他狂妄地警告周邊小國:“要么跟印度合作,要么就等著付出代價?!泵^直指孟加拉、尼泊爾這些南亞鄰國。
他還特意點名中國,宣稱印度必須“站出來”與之抗衡,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印度?
是在紐約的和平先生,還是在新德里的街頭霸王?
這種人格分裂式的外交,背后是莫迪政府急于打造“大國自信”的焦慮,為了凝聚民族主義,他們想學蘇聯當年那樣,把整個南亞次大陸變成自家的后花園,誰不聽話就收拾誰。
可惜劇本拿錯了,前陣子跟巴基斯坦的小規模沖突,印度非但沒占到便宜,反而“崩掉了幾顆牙”,在國內灰頭土臉。
可他們似乎沒長記性,轉頭就繼續在全球舞臺上搞“勝利巡演”,這種強撐的硬氣,更像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挫敗。
外交上聲音喊得震天響,經濟上莫迪也沒閑著,他滿世界跑,尤其是在非洲和拉美,搞了一趟長達八天的“勝利之旅”。
明眼人都看得出,印度這幾年幾乎是在100%的模仿中國,我們搞制造業,他們也搞“印度制造”。
我們搞“一帶一路”,他們也想輻射全球影響力!
莫迪這趟出訪,核心任務之一就是沖著中國的礦產供應鏈來的,看到中國對稀土的管控能攪動全球神經,印度羨慕得直流口水!
瞬間覺得自己也“行了”,高喊要砸錢建立自己的供應鏈,最終“贏得與中國的比賽”。
夢想很豐滿,但現實骨感得硌牙,建立全球礦產供應鏈,是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海量的資本、頂尖的技術和強大的基建能力。
印度光憑著“我家稀土儲量也挺大”這種樸素的認知,就想跟耕耘了幾十年的中國掰手腕,實在是想得太美了。
開門迎客關門打狗?
更要命的是印度一邊做著全球化的美夢,一邊在國內干著“關門打狗”的勾當,親手砸著自己的招牌。
它對外資的“收割”堪稱世界一絕,理由五花八門,偷稅漏稅、非法洗錢、市場壟斷,總有一款帽子適合你。
從諾基亞到IBM,從寶馬到漢堡王,甚至連小米手機,都成了案板上的肥肉。
小米在印度市場最風光的時候,被一紙公文就凍結了47億人民幣,理由是“非法匯款”。
企業上訴人家立馬駁回,錢直接沒收,今年更狠,直接強制要求OPPO、vivo等公司,把印度子公司的多數股權低價“轉讓”給印度本土企業,否則就關門大吉。
這種隨時能為你“量身定做”一條新規矩,甚至可以“追溯過往”的營商環境,簡直是在往外資的傷口上撒鹽。
結果是從2014年到2021年,近三千家跨國公司跑路,去年上半年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資暴跌了16%,跨境并購更是慘不忍睹,三年時間縮水了92%。
這種殺雞取卵式的操作或許能解一時的外匯之渴,但從長遠看無異于飲鴆止渴,親手掐斷了自己產業升級的命脈。
把所有鄰國都威脅一遍,印度這口氣確實不小,可惜口氣和實力從來都不是一回事。
別說挑戰真正的東方大國,就連面對體量遠不如自己的巴基斯坦,印度軍隊也常常打得不盡如人意。
號稱世界第四的軍隊,裝備是“萬國牌”的,航母三天兩頭修,戰機說掉就掉。
真到了戰場上,先進的法國陣風戰斗機也能被巴基斯坦打下來,暴露出的體系化作戰短板,讓全世界的軍事觀察家都看直了眼。
這種實力與嗓門之間的巨大反差,反而讓對手感到“放心”,原來你只是嗓門大而已。
結語
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靠咄咄逼人的言辭,也不是靠自欺欺人的表演。
印度這場宏大的“大國迷思”,像一出情節離奇的獨角戲。
臺上的演員激情澎湃,臺下的觀眾卻早已看穿了那身并不合身的戲服,這游戲玩下去,困住的終將是印度自己。
那么大家對印度這種“當面一套,反面一套”的做法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參考資料:2025--07--03--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