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交易藝術”自傲的特朗普,近日在與普京通話后罕見承認:“我在這次談話中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边@一表態,不僅暴露了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的無力,更揭示了美俄博弈背后的深層邏輯。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在俄烏沖突上的外交動作不斷。從多次與普京通話,到暫停向烏克蘭運送部分武器,再到提出“凍結戰線”“設立非軍事區”等方案,美國試圖通過施壓與交易推動俄烏走向談判桌。然而,現實卻給特朗普澆了一盆冷水。俄烏雙方在領土、安全保障、北約東擴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巨大,任何一方都不愿輕易讓步。
以近期事件為例,俄海軍副司令遇襲身亡,俄方隨即對基輔發動大規模空襲。這一系列報復行動,不僅加劇了俄烏之間的仇恨與對立,也讓和平談判的希望愈發渺茫。特朗普雖多次表達結束沖突的意愿,甚至設定“最后期限”,但俄羅斯方面明確表示“看不到外交途徑”,普京更強調“不會放棄消除烏克蘭危機的所有根本原因”。這表明,俄羅斯在核心利益上毫不妥協,美國的施壓策略難以奏效。
美國的政策搖擺,是導致俄烏沖突久拖不決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試圖通過暫停軍事援助迫使烏克蘭妥協,另一方面又以“增加援助”威脅俄羅斯,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反而讓雙方更加警惕。烏克蘭擔心美國“甩鍋”,澤連斯基多次呼吁歐洲加大支持;俄羅斯則認為美國是沖突的“幕后推手”,拉夫羅夫直言“北約擴張是沖突根源”。美國的雙重標準,讓俄烏雙方都不信任其調解誠意。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國內政治的分歧,進一步削弱了其外交政策的連貫性。民主黨批評特朗普“對俄軟弱”,共和黨內部也有聲音質疑其“犧牲烏克蘭利益”。這種政治內耗,使得美國難以形成統一、有力的對俄烏政策。特朗普雖以“交易高手”自居,但在俄烏問題上,卻陷入了“想調停卻無力,想施壓又遭反制”的尷尬境地。
俄烏沖突的本質,是地緣政治博弈與安全困境的集中爆發。美國若真想推動和平,需摒棄“零和思維”,尊重俄烏雙方的核心關切,推動構建均衡、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否則,特朗普的“無能為力”,只會成為未來美國外交的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