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英國工黨政府正式啟動醞釀已久的外國影響登記制度(FIRS),俄羅斯和伊朗被直接丟進最嚴格的“增強層級”監管筐,任何代表這兩國開展的活動都得在10天內登記報備;而經濟往來密切的中國,卻不在名單之列。一些保守黨議員當場炸鍋,質問工黨“是不是把商業利益塞進了國家安全的口袋里”,安全大臣賈維斯倒是淡定,只甩下一句:“我們對中國自有長期戰略”。
這個法案從保守黨時期就開始折騰,原本計劃去年實施,硬是被財政部和外交部聯手按了暫停鍵——理由很直白:怕嚇跑外資、搞僵外交。如今雖然落地,但中國沒進“黑名單”,背后是倫敦金融城的資本力量在暗中較勁。
去年保守黨執政時,匯豐、渣打等金融巨頭就輪番游說,要求別把對華生意“安全化”;如今工黨上臺,財政大臣里夫斯更直接拍板反對針對中國,理由就一條:英國經不起對華商業紐帶的斷裂。說白了,商業利益壓倒了安全鷹派的鼓噪。
被劃進“增強層級”的俄羅斯和伊朗,日子可沒這么好過。英國政府文件寫得明明白白:從伊朗革命衛隊到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再到兩國武裝部隊,任何受其指令在英國的活動——哪怕是場學術會議——都得火速申報。不登記?最高兩年監禁等著你。更狠的是,英國直接把整個國家機器貼上“威脅標簽”,等于將民間交流和官方行動統統捆上監控繩。這種“連坐式”監管,擺明了是要用制度鐵籠困住俄伊的影響力觸角。
其實英國玩這手“分層盯防”早有經驗。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英國火速推出《海外實體登記制度》,逼著外國買家實名曝光房產持有信息,表面打“黑錢”,實則劍指俄羅斯寡頭。但當時就有專家預警:小心誤傷中國人! 如今FIRs的操作如出一轍——用“國家安全”當大旗,但落刀前先掂量目標國的錢袋分量。
而中國能“全身而退”,折射出英國外交的實用主義骨髓。工黨政府嘴上喊著“系統性挑戰”,手上卻緊抓中國投資不放。去年中資在英砸下近500億英鎊,從能源到地產處處留痕;若真把中國塞進“增強層級”,倫敦金絲雀碼頭一半的玻璃大廈怕是要慌得抖三抖。安全大臣賈維斯那句“長期戰略”,翻譯過來就是:俄羅斯可以撕破臉,中國得留著慢慢薅羊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