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進入倒數,藍綠皆進入熱戰準備。中國國民黨5日下午在臺北市政府前廣場大造勢,開啟7月第一場“反惡罷”大型宣講活動,眾人齊批賴清德當家鬧事,“抹紅”分裂臺灣,造成兩岸對立,還提出“雜質說”進行思想清洗,呼吁臺灣民眾26日用不同意罷免來教訓賴清德。
圖源:臺媒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賴清德上臺一年多,正事不做,只搞政治——
他完全沒有在為民眾做事,每天拼政治搞惡斗,去年輸了就翻桌重選。對所有“在野黨”民代發動罷免。這在臺灣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事,這位獨裁者正在消滅民主,摧毀自由。
朱立倫更批賴清德的“亂臺十講”是造謠生事搞斗爭,他說臺灣民眾最關心的是民生問題。至于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朱立倫表示,若讓他當上臺立法機構負責人,臺灣會變得更亂更吵。朱立倫呼吁臺灣民眾一定要站出來捍衛民主,讓賴清德得到教訓,讓柯建銘的愿望沒辦法達成。
近期國民黨持續遭到司法抄家,第一波被查抄的就是臺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目前仍被羈押中。而過往臺北市大小活動都由黃呂錦茹規劃、協助動員,如今黨部遭抄家,也影響大型活動的動員效果,中國國民黨北市黨部代理主委戴錫欽指出,從二階段聯署到現在,因為國民黨縣市黨部被查抄,主委、黨工不是被約談就是被羈押,因此“反惡罷”宣傳的組織動員跟過去相比都更困難一些,但國民黨不畏懼。
桃園市長張善政指出,桃園市跟臺北市是共同生活圈,呼吁大家要保住臺北市五席民代,他揭穿罷團的謊言——
說民代破壞財政,但“財劃法”修正后,臺北增加大幅經費,桃園也是。想當年賴清德當臺南市長時,也呼吁要修改“財劃法”。黃呂錦茹現在還被關著,沒有天理!一定要出來投下不同意罷免票。
臺北市長蔣萬安指出,民進黨要罷免的這些藍營民代都是臺立法機構戰將,他們為所屬選區爭取預算,監督綠營施政天經地義。蔣萬安強調——
民進黨“抹紅”這些民代,賴清德從來沒有給民眾交代,卻轉過身來指責所有人,稱“打掉雜質”,賴清德欠臺灣人民一個道歉。賴清德沒有資格發動罷免!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說,監督制衡很重要。但民進黨想百分之百掌權,貪婪政客竊取臺灣資源,還想在臺灣當皇帝。
臺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率領三名同黨籍臺北市議員相挺,黃國昌憤慨表示,今天站在臺北市政府前很感慨,賴清德斗臭、關押臺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現在又要罷免藍營民代、讓柯建銘上臺,臺灣民眾黨會與藍營民代站在一起、不置身事外、對抗賴清德綠色威權。
臺“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說,罷免是無恥、無聊的行徑,賴清德想用25%民意罷免國民黨,想“一統天下”,還提什么“南島”血統,他直言比起“南島人”,賴清德看起來更像日本人。
另據臺媒報道,臺中市長盧秀燕今早5點40分就離開臺中,先赴臺北市協助民代賴士葆掃街,接著到基隆助力“師弟”林沛祥,下午還趕回臺中參與兩場反罷免活動。盧秀燕說,這一段時間跑下來愈來愈有信心,她感受到民眾對賴清德與“執政黨”專注于政治、搞對立與斗爭的反感。盧秀燕呼吁民眾7月26日要用手中的不同意罷免票,提醒賴清德及“執政黨”回歸施政、終結仇恨,真正“顧經濟、顧民生、顧百姓”。
而賴清德原訂5日晚于高雄發表的“團結十講”第五講因臺風臨時取消。媒體人郭正亮嘲諷說,這是借口——
臺風明明是明天才要來,你想是什么原因?就是自慚形穢,每講必錯。
據臺媒報道,國民黨在7月規劃了4場大型反罷免活動,包括今天在臺北市政府前的造勢;7月10日在中央黨部的勞工后援成立大會;7月19日選前黃金周在新北、桃園及臺中都有造勢;以及7月25日在凱道的選前之夜活動。
有分析認為,如今罷免焦點已被賴清德的“亂講”爭議所取代,政治對決意味濃烈,也讓國民黨有機會把這場原本對自己不利的戰局,扭轉成為制衡“執政黨”的號召,所以這幾場大造勢的人數或聲量,都牽動藍營戰術的成功與否,而賴清德的“十講”也已成為左右大罷免成敗的關鍵變數。藍營目前遇到的困境是,罷免投票和一般的正常選舉不同,據藍營民代的實際經驗,至今仍有許多藍營民眾對于是否要出門投票不同意罷免一知半解,但藍營支持者對賴清德的爭議言行卻是十分氣憤,因此反對罷免結合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變成藍營更好的宣傳口號。
這場大罷免似乎已不只是藍營民代的保衛戰,更演變為對賴清德施政信任度的大檢驗,最終結果不僅影響臺立法機構版圖,也牽動賴清德在臺灣政局中的領導威信。
來源 | 海峽新干線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