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國慶節,我和朋友第一次去天安門看升旗。
當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升起后,旁邊一個小學生問:“爸爸,為什么國旗是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段差點被遺忘的歷史——當年,這面旗幟在設計評選中只得了15票,而另一幅作品得了185票,卻最終落選。
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
1949年的征稿:千萬雙手畫出的期待
1949年6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最緊迫的任務之一就是確定國旗。
中央為了有更多的靈感,決定面向廣大群眾征集投稿。
那時候沒有互聯網,老百姓就用鉛筆在紙上構思國旗。上海一個叫曾聯松的普通工人坐不住了。
他每天下班回家,就趴在桌子上畫,臺燈下鋪滿了揉成團的廢紙。
妻子問他:“你一個小職員,還能畫出個國家來?”他頭也不抬:“國家是大家的,我總得試試?!?/strong>
曾聯松想:紅色代表革命,這是肯定的。
可星星怎么畫?他翻遍了《共產黨宣言》,看到“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突然靈光一閃:
一顆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不就是“人民大團結”嗎?
他連夜畫出草圖,大星里還加上了鐮刀和錘子,這是共產黨的標志。
確定好最終版本后,曾聯松把畫稿裝進信封,投進了郵筒。
他不知道,全國像他這樣的投稿,一共有2992份。
32號作品的逆襲:從15票到第一的轉折
籌備組收到這么多稿子,怎么選?
他們找來了田漢、郭沫若這些大文人,還有徐悲鴻、梁思成這樣的藝術家,組成評審團。
田漢翻著一本本畫冊,眼睛都看花了,直到翻到32號作品——曾聯松的設計。
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這幾顆星擺得妙,像天上的北斗,又像緊緊圍在一起的手。”
可初評結果出來,曾聯松只得了15票。
為啥?因為他的編號太靠后了,很多評委翻到前面心里就已經有了答案了,后面的就沒幾個人看了。
當時呼聲最高的是3號作品:紅底,中間一道黃橫杠,代表黃河。
投票時,它得了185票,幾乎是壓倒性優勢。
眼看就要定下來了,毛主席卻皺起了眉頭。
9月25日晚上,他把張治中請來,指著3號作品問:“你看這橫杠,像不像把國家分成了兩半?
張治中一拍大腿:“主席說得對!這橫杠看著像棍子,國旗得莊重,不能有分割感。”
第二天,毛主席主持召開座談會。
他拿起曾聯松的32號作品說:“這個設計好在哪里?大星帶小星,就像黨領著人民,團結一心。至于鐮刀錘子,放在國旗上太復雜,不如去掉,讓星星更鮮明?!?/p>
在場的代表們紛紛點頭:“去掉圖案,保留星群,這樣更簡潔,也更能代表全國人民?!?/strong>
普通工人的國旗:人民的設計人民選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代表們舉手表決:32號作品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名稱從“紅星紅旗”改為“五星紅旗”。
曾聯松接到通知時,正在車間里干活,工友們圍著他喊:“老曾,你的畫成了國旗!”他手直哆嗦,半天說不出話來。
后來有人問:“你一個工人,怎么能設計出國旗?”
曾聯松說:“我不是設計師,但我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紅色是咱流過的血,星星是咱盼的光,只要心里裝著國家,誰都能畫出最好的旗幟?!?/p>
1950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
曾聯松站在觀禮臺上,看著紅旗在風中飄揚,眼淚止不住地流。他沒想到,自己這個普通工人的畫稿,真的成了國家的象征。
什么是人民的國家?
現在再看這段歷史,才明白為啥15票能勝過185票。
3號作品雖然好看,但一道橫杠無意中暗含了“分割”的意味,這是即將統一的新中國不能接受的。
而五星紅旗的“星群”設計,恰恰說出了最樸素的道理:國家不是某個人的,也不是某個階層的,而是全體人民的。
曾聯松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新中國的初心。
一個普通工人的設計能被選中,說明這個國家真的屬于人民——不管你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只要心里有國家,你的聲音就會被聽見。
今天,當我們在國旗前敬禮時,看到的不只是紅底黃星,更是無數雙手共同托起的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