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石景山區啟動“文明同行 感謝有你”禮遇先進典型系列活動,首場“星空物語 古今同探”主題活動組織區道德模范、好人榜樣代表走進北京天文館與古觀象臺,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科普之旅。
代表們通過沉浸式體驗現代天文科技成就,感悟古代天文智慧結晶,在“觀今溯古”中深刻領略中國天文學從古至今的輝煌發展歷程。活動不僅激發了參與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更以創新形式為區域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崇德向善、探索創新的時代活力,展現了石景山區以文化人、以德潤城的生動實踐。
貫通古今感悟科技與文明
在北京天文館,代表們沉浸于氣勢恢宏的“太空景象”,學習太陽系與行星演化知識,觀看全息隕石墜落過程,體驗行星環境模擬與互動項目。在“問月——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展”中,代表們借助機械臂、半球透鏡和三維數字重建技術,“零距離”觀摩月球樣本,并通過AR技術模擬嫦娥探測器,感受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的偉大成就。當看到嫦娥五號著陸器、上升器等模型時,現場氣氛熱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隨后,大家來到我國大陸地區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廳,觀看8K超高清球幕影片《大美中國星空》,穿梭于黑龍江漠河、海南島、新疆帕米爾高原等“觀星圣地”,欣賞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記錄的“極致星空”和“極光爆發”等盛景,感受祖國山河與星空的壯麗之美。
沐浴過宇宙前沿科技之光,一行人踏上近六百載光陰的北京古觀象臺,置身于青磚灰瓦間,輕撫石刻天文圖的千年脈絡,帶著一份好奇俯身比對赤道經緯儀的刻度精度,天體儀上流轉的星辰軌跡更令眾人嘆服華夏智慧。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姚志剛深有感觸,“古代天文學家的不凡創造力和精益求精的堅持真是了不起,這就是文明的珍貴印記吧!”
傳承智慧弘揚榜樣力量
活動中,首都勞動獎章、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師德光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這次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科技的力量和傳統文化的魅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將繼續發揮模范作用,帶動更多孩子們投身社會公益和科學普及。”任北京市第九中學新疆部主任的師德光,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搭建民族的橋梁,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智力援疆中,為民族團結與校園和諧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幾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獻,愛生如子,愛校如家,成為新疆部孩子們心中當之無愧的“北京爸爸”。
“北京榜樣”李德海在參觀古觀象臺時感慨道:“古代天文學家的智慧和堅持令人敬佩。作為新時代的榜樣,我們要傳承這種探索精神,為社會貢獻力量。”作為一名已經退休退休的部隊干部,李德海不畏艱苦、熱愛邊防、扎根奉獻,退休后組織形成“治沙組合”,參與到阿拉善生態基金會的植樹治沙公益事業當中,他們埋頭苦干,接力治沙20年,打造出20余萬畝綠色屏障。
“這份貫通古今的求索精神和傳承信念將成為前行的動力。”多位模范榜樣談起此行收獲滿滿,紛紛表示將帶動更多身邊人,為社會發展和共建以文化人的好風氣貢獻力量。
禮遇榜樣引領社會風尚
此次活動作為石景山區2025年“文明同行 感謝有你”系列主題活動的首場,創新性地將“星空”與“古今”相結合,以禮遇模范與科普教育相融合的方式,生動詮釋了“德者有得”的價值導向,彰顯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徑。石景山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榜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引領者。禮遇榜樣,不僅能夠傳遞社會正能量,更構建了‘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良性循環機制。”
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與互動式學習,讓先進典型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時,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這種創新形式的禮遇活動,既是對模范人物的精神滋養,也是對社會公眾的價值引領,為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注入了強勁動力。
未來,石景山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持續深化“文明同行”品牌建設,依托非遺文化、紅色歷史等特色資源,打造更多具有時代特色、區域特點的禮遇活動,不斷放大榜樣示范效應,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從“風景”成“風尚”,為首都從“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躍升貢獻石景山力量,讓文明之花開遍京西大地。
來源:石景山區委宣傳部(文明辦)
記者:楊國棟
編輯:曹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