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10月臺北首演,這出看起來不那么“國話風格”的京味大戲《四世同堂》,已在70多座城市演出超過400場,7月3日至5日,3個半小時的平民史詩一連三晚登臺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相隔13年,熱血家國情再燃香江。
老舍先生說“休息15分鐘”
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一邊是山東艦航母編隊踏浪而來,特區政府送上“水門禮”,香港市民直呼“國安家好”;一邊則是“文藝航母”集結強大陣容“文化出海”,當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說出“勝利與和平一定屬于我們中國人民”,全場響起如雷掌聲。
這部改編自老舍先生同名長篇小說的經典話劇《四世同堂》,此番是赴港參加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紫荊文化集團主辦的“中華文化節2025”和“國風國韻飄香江”演出季。繼2012年之后,13年后再訪港,變了的是演員陣容,不變的則是北平風物的底色與民族覺醒的血脈。
繁體和英文字幕相配合,讓劇中的樸實日常與市井閑談直達觀眾席,幾乎每一個共情的笑點或是淚點,香港觀眾都沒有錯過。特別是段奕宏飾演的“說書人”在中場休息時說的那句,“大家是不是已經腰酸背疼了,老舍先生說休息15分鐘”,并做了個活動筋骨的動作,讓正襟危坐了兩個小時的觀眾瞬間釋放。
香港觀眾沉浸式體驗小羊圈胡同
首演前,近600位來自香港的大專、中學及小學師生受邀來到劇場,參加“中華文化節”《四世同堂》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活動。伴隨著導演田沁鑫的導賞,同學們對走進這部鴻篇巨制有了文學與欣賞的準備。隨后,師生們不僅觀看了《四世同堂》的精彩演出片段,執行導演孫小茗還帶領演員與觀眾進行了有趣互動。演員張碩、高昂、陳雨婷、馬昂、王大衛、韓明昊為大家介紹了祁家、冠家、錢家,“吃了嗎您嘞”以及北京人如何敲門等京味兒語言風俗引起觀眾極大興趣。舞臺監督陳龍、技術管理趙亮更是打開舞美裝置,讓幸運觀眾走上舞臺,沉浸式感受小羊圈胡同。
其中7月3日晚,來自政商學民各界代表、大中學生、基層家庭、社區居民等1500多名觀眾,參與了社區同樂公益專場,很多觀眾都表示,“這是自己的第一部老舍”。洋洋百萬言濃縮于《惶惑》《偷生》《饑荒》三幕,畸形世態與顛沛沉浮下的人性之惡與人性之光,讓三個半小時的演出豐滿動人。小羊圈起風了,掠過現場每一個人的心,謝幕后,香港觀眾在社交媒體表示,“看完《四世同堂》,老舍先生那句’我不能愛上海和天津,因為我心中有一個北平’的念頭,我懂了。”
不能把扎根土壤靈魂的東西剔除得太干凈
對于這部明星話劇,15年來,國家話劇院一直采用串折演出的形式,此次香港演出,段奕宏和陶虹分別出演了“說書人”以及“胖菊子”。其中段奕宏表示,此次雖然是他首次跟隨劇院來香港演出,但并不擔心香港觀眾對于普通話的接受會有困難,“京港交流的密度和頻率都在增長,香港也有著很強的文化包容性。我們的創作強調的是土壤性,《四世同堂》雖然扎根北京,但我們不能把扎根土壤靈魂的東西剔除得太干凈,對一方土壤文化的接受一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我們也要堅持這種土壤性的創作和文化靈魂的傳承與傳遞。”陶虹則表示:“演了15年,每次我都在調整自己的表演,演員和觀眾之間情感的傳遞是在劇場中最有魅力的時刻,所以我一直深愛著舞臺。”
采用“新現實主義”手法立體還原民國時期衣、食、住、行的社會風貌,展開抗戰中北平生活畫卷的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導演田沁鑫稱,“希望香港的觀眾能夠通過觀看《四世同堂》,更加了解這段長達14年、值得每個中國人珍藏的民族記憶,喚起大家對歷史的思考,對民族精神的認同。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民族在苦難中的奮斗歷程,感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據悉,除香港站演出外,這個7月,《四世同堂》還將在上海、合肥兩地演出,其中7月17日—19日將作為“國話上海演出季”的開幕大戲登臺,而7月25日、26日將在合肥參與“為人民綻放——國家藝術基金優秀劇目展演”。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