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勢漸弱,細密的雨絲沖刷著夏日的悶熱。
6月18日,到了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特聘首席記者、全媒體首席記者張守帥約定好采訪的日子。身份調換,獲得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的他,作為“受訪者”坐在記者面前,神情略顯局促。
“這種體驗還是第一次,感覺挺不習慣。”他笑著說。
從業17年,張守帥的采訪行跡遍布四川183個縣(市、區)。從震后的汶川映秀、大涼山的“懸崖村”、漢源縣古路村“絕壁古寨”,到攀枝花共同富裕試驗區的改革試驗田、綿陽“智改數轉”的工廠車間……他的身影隱沒在一篇篇新聞報道后,筆尖流淌出一個個血肉豐滿的故事。當聊起這些年走過的采訪歷程時,他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如數家珍。
2008年,即將從四川大學新聞專業碩士畢業的張守帥,進入了四川日報社,跟著老師學習。那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剎那間地動山搖。
“第一時間奔赴救災一線!”報社的前輩們以最快速度收拾行裝,挺進受災地區。處于實習期的張守帥留守后方提供支持。
那天晚上,報社燈火通明。前后方齊心協力,爭分奪秒向大眾傳遞救援人員與“死神”賽跑的最新進展、救災面臨的難點和受災群眾的實際需求。眾志成城的歷史時刻,他身處其中,清晰感受到屬于這份職業的神圣與崇高,榮譽感充盈于胸。
受災嚴重的地區太多了,面臨記者人手不足的問題,幾天后,張守帥自愿前往青川縣支援報道。在這里,他經歷過余震帶來的恐慌不安,親眼見到滿目瘡痍的廢墟,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與生生不息的力量。離開那天,一群孩子在路邊舉著寫有感謝話語的紙殼,向包括記者在內的救援隊伍致敬。那一刻,他深受觸動,下決心要做一名“被需要”的記者。
張守帥這樣要求自己,也是這么做的。災后重建期間,他常常往災區跑,看住房條件能不能溫暖過冬、了解最后一批志愿者何時撤離、跟隨在外地復課的孩子放假歸家、見證震后第一個春節。
再后來,面對玉樹地震、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瀘定地震,總是毫不猶豫“逆行”出征的他,一度被同事戲稱為“新生代災難新聞報道記者”。對他而言,參與突發事件報道,是收獲成長、更深切體會職業價值的征程。《汶川孩子回家》《水陸空生命大營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四川省抗擊“9·5”瀘定地震七日記》……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融入時代的注腳,亦成為他理想落地的勛章。
“每個人的工作都是平凡的。可當處在平凡的崗位上,對推動社會進步產生些許影響,就是新聞理想的實現方式。”張守帥說。
時光巨輪滾滾向前,這些年,他近距離觀察政策制定的臺前幕后,努力洞察區域、產業等演進的軌跡,用“讀博士的心態”在學習中積累、實踐中總結,將個人理想抱負融入治蜀興川的偉大實踐。
2022年,川報集團首個勞模(工匠)工作室——張守帥新聞報道創新工作室創辦,他領銜創設“省情研究所”,圍繞四川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主題解讀政策、剖析趨勢、回應熱點,形成了有價值深度的傳播品牌。他不僅在重大節點撰寫“宏文”,獲得了包括中國新聞獎在內的省級及以上新聞作品獎等80多項,與同事合著的報告文學《行走的光芒》,還獲評四川省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獎狀越來越多,張守帥把它們收進柜子里,不喜張揚、不愛展示。“榮譽更像是時時鞭策我的‘緊箍咒’,”他笑稱,“眼前所獲得的一切都代表過去,但是標兵漸遠、追兵漸近,必須保持‘清零’的心態,不待揚鞭自奮蹄,到更高的地方去。”
(四川工人日報記者 張宸菱)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