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3???????????
曾幾何時,微短劇賽道被視為內容創業的“新藍海”,憑借快節奏、強情緒、低門檻的特性,在短時間內匯聚了海量用戶與資本,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流量狂歡。
然而,盛宴之下,暗流涌動。如今,站在行業前沿的微短劇創作者們,也被一種隱隱約約的集體焦慮所籠罩。這份焦慮并非空穴來風,它深植于行業高速發展后暴露的痛點與瓶頸。
在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上,北京點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江一針見血地指出,高度同質化的內容已讓用戶產生嚴重的“爽疲勞”。早期核心用戶也開始厭倦套路化敘事,“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付費意愿下降。依賴單一情緒價值販賣的模式難以為繼。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也坦言,平臺每周收到超千部劇本,但簽約率極低,核心問題就是“同質化特別嚴重”。
野蠻生長帶來的紅利期消退,如何突破增長天花板、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成為懸在從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份焦慮,宣告了僅靠“短平快”收割流量的時代終結,也迫使平臺、制作方、創作者必須直面一個核心命題:微短劇的未來,唯有精品化一條路可走。
從“爽感”走向情懷
曾幾何時,微短劇行業信奉一條鐵律:快節奏、強沖突、極致爽感。李江所描述的第一階段紅利期,正是這種邏輯下的黃金時代:“拿一部網文隨便改編一下,就可以通過投流的方式‘劇找用戶’,不是用戶找劇,拿到情緒價值的變現。”
然而,當行業沉浸在狂飆突進的美夢中時,危機已悄然埋下:用戶“爽疲勞”了。“我們也做了一些街頭訪談,因為內容高度同質化,即使是重度用戶,比如三四線城市年齡偏大的男性用戶,他們覺得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是什么樣子,也已經不太愿意為每一部微短劇買單了。”
楊海濤的觀察則從供給端印證了這場危機:平臺每周收到超千部劇本,簽約率卻低至2%-3%。舊有的創作模式已經失效,空洞失真、缺乏現實骨架的內容,正被市場無情拋棄。
這場深刻的用戶覺醒與市場洗牌,迫使微短劇創作必須經歷一場痛苦的蛻變。它不再是表面上的視聽升級,而是一場創作邏輯的重構。李江認為,微短劇已經從第一階段的流量敘事,躍遷至第二階段的影視化表達。如果說第一階段是人設服務于劇情,以臉譜化角色推動狗血沖突,那么第二階段的核心突破,則在于事件服務人物。
他以《好一個乖乖女》的成功為例:“故事本身其實并沒有多么奇幻或者吸引人,但是這里面是用事件反過來刻畫人物的。原來人物都是臉譜化的,是為劇情服務的。”
正是這種對人物的深度刻畫,讓《好一個乖乖女》斬獲了1.1億小時的驚人播放時長。用戶從單純的爽感刺激中抽離,開始品味更細膩的情感共鳴。這也標志著微短劇開始向影視藝術的本源回歸。
然而,真正的精品化遠不止于此,從業者們正將目光投向更具厚度與廣度的第三階段——社會價值期。
當下,以四川方言的煙火氣講述家庭羈絆的《家里家外》、用精巧構思承載民族情懷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將鏡頭對準鄉村法官的《法官的榮耀》等作品,正在引發廣泛共鳴。究其原因,正是它們超越了個人恩怨與小情小愛,將個體敘事巧妙地升華為對時代精神的觀照、對社會議題的探討、對文化根脈的守護。
正如李江所說:“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微短劇的影視化特征和真正意義上的精品化特征就非常明顯了。因為它不只是情緒情感,而已經走到了情懷階段,是我們大多數觀眾和用戶的基本價值觀的共振和共鳴。”
這場從“流量狂歡”到“價值沉淀”的創作升級,是微短劇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它要求創作者不僅要擅于創作吸引人的故事,更要具備洞察現實的眼光、塑造鮮活人物的功力。唯有如此,微短劇才能在內容紅海的激烈角逐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平臺如何助力微短劇精品孵化?
單靠創作者的自覺無法支撐起整個行業的精品化轉型,精品內容的誕生,也需系統性、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生態支撐。于是,平臺們也集體行動起來,成為推動微短劇精品化的核心力量。通過投入巨額激勵、建立標準流程、開放核心資源,努力構建一套能夠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支持系統。
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啦在發言中詳細闡述了平臺如何通過“合作策略升級”和“真金白銀的激勵”來牽引優質產能:“針對制作廠牌設立最高500萬元的階梯式獎勵,同時為導演、編劇和IP廠牌提供最高100萬元的獎勵金額。”她透露,目前已經有合作公司成功地解鎖了百萬級廠牌激勵。這一獎勵的目標十分清晰:讓好內容獲得“更加豐厚的穩定的回報”。
楊海濤則表示,愛奇藝的創作邏輯要從短視頻表達向微劇影視化表達轉變,策略之一就是用IP改編破除同質化問題。“目前我們在全行業已經拿了近3萬部小說IP。愛奇藝APP有一個小說頻道,進去之后可以看到一個微劇IP改編專區,我們已經全部開放出來,可以供大家去挑選、改編。”
其首部IP改編微劇《成何體統》的成功上線,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楊海濤分享道:“上線之后表現非常好,在愛奇藝所有品類里面,每一天的拉新都能排到前幾名。” 同時,愛奇藝通過“精品短劇百部計劃”和更具野心的“短劇大劇計劃”,明確傳遞出對“制作精良”、“系列化”和“題材創新”的精品化標準的堅持。
抖音集團則通過組織架構的優化整合,釋放出對微短劇精品化的重視信號。抖音集團短劇版權中心策略負責人王晨介紹:“抖音集團在5月29日成立了微短劇的版權中心,將原本抖音短劇、紅果短劇的相關團隊進行了整合。”這一舉措,旨在“加強微短劇的內容質量,加大對優質合作方和合作伙伴的幫助和扶持”。并以統一版權中心向旗下多個平臺進行內容分發,為合作伙伴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分發以及更多元的變現渠道”。其兩大扶持計劃——“辰星計劃”和“果燃計劃”,成為精品內容的重要推手。
王晨列舉了成果:“在這兩個計劃的推動下,截止2025年6月,抖音集團累計上線超過150部耳熟能詳的微短劇作品。”多部作品如《夫妻的春節》《法官的榮耀》等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推薦和榮譽。
李江則從商業模式變革的角度,補充了生態協同的關鍵一環——免費模式對內容精品化的賦能作用。他指出,早期依賴投流的付費模式迫使內容“節奏必須快、必須緊湊”,“犧牲掉了一些敘事空間”。而免費模式的興起帶來了轉機:“用戶是可以一直陪著你看下來的,你就沒有那么著急一定要抓住他,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代事物背后的邏輯,去做一些伏筆,還有立人物。”這為更深度、更精致的敘事提供了可能,直接推動了如河馬劇場、紅果短劇上精品內容的涌現。
總而言之,平臺方通過制定規則、開放資源、提供激勵、優化分發,正在為那些渴望突破同質化泥沼、追求內容品質與社會價值的創作者和制作公司,搭建一條通往精品化的可行之路。
精品化的未來在何方?
當微短劇在創作上升級、在產業中形成合力,它的未來便不再局限于小屏方寸間的流量爭奪。精品化轉型,正推動整個行業突破原有的框架,邁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技術創新、與各行各業的深度結合以及全球市場的開拓,共同描繪出微短劇充滿潛力的未來。
技術創新正在快速改變微短劇的制作和觀看方式。李江看到了AIGC的巨大潛力,他預測道:“大概在3-5年之內,我們會看到微短劇平臺逐漸從PGC平臺、OGC平臺,變成UGC平臺。目前我們接觸的大量AIGC創作者,特別是超級創作者,利用AIGC進行劇本的撰寫,從內容的生成,到最后的剪輯合成上線,1-2個人已經完全可以完成了。”這不僅意味著效率的提高,更可能開啟一個普通人也能輕松創作的“全民時代”。
郭靖宇介紹新作《煙雨神游記》時也提到,“它的故事一定是最傳統的,但是它也是最科技的,因為里面會有非常重要的人物是AI人物。這是一部AI與真人結合的大型神話劇。” 他認為,這種結合“可能會是整個微短劇市場未來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將為傳統故事帶來全新的科技魅力。
與此同時,“微短劇+”的模式正在深入各行各業。這一模式,讓微短劇的內容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發揮出了更大作用。比如推廣通州文旅的《祈安瀾》入選“北京視聽重點文藝精品項目”“短劇游北京”創作計劃,成為推廣城市的新名片;深圳衛健委聯合出品的《重尋星光》關注孤獨癥群體,體現了微短劇的社會關懷。
正如李啦所展望的:“微短劇正以蓬勃的創新活力開啟跨界融合的新篇章,賦能地方文旅,塑造城市品牌新形象。跨界知識科普領域,搭建大眾學習新橋梁。同時承載本土文化精髓,助力文化出海新突破。”
走向全球也是中國微短劇產業的重要目標。李江分享了他們在國際化方面的領先探索:“DramaBox是我們支持的全球的微短劇客戶端,去年的時候還得到了谷歌應用商店的推薦。在很多地區,它的下載量已經超過了老牌的Netflix、Tik Tok。”
而出海的關鍵,則在于傳遞中國的文化內涵。王晨提到了《重回永樂大典》:“這是國內首部聚焦古籍保護的微短劇,已經進入了國家廣電總局‘2024年國慶檔推薦片單’‘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年度片單’。”這正是微短劇向世界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優秀范例。
李江也提出:“我們希望通過把微短劇這種新的業態帶出海,讓更多海外不了解中國的國際友人,能夠通過微短劇了解中國文化。”
技術打開新可能,“微短劇+”連接現實需求,全球市場帶來更大舞臺,這三個方向共同發力,描繪出一個由精品化定義的未來:微短劇將突破“短”的局限,成為一種融合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社會服務乃至國際傳播的綜合性內容形態。這場由精品化引領的未來探索,或許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