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為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獅子大張口,一張口便是加征500%!
不是要對中方服軟,美國怎么就盯上了中印兩國,更是預告將加征500%關稅?
白宮開始“恐嚇”
7月初,美國參議院以84票贊成的壓倒性支持,通過了一項堪稱“經濟核彈”的法案,對繼續進口俄羅斯能源的國家加征500%關稅,矛頭直指中國和印度。
500%關稅,經濟學教材中不可能出現的數字,卻是暴露了法案的實質:這不是貿易政策,而是政治核訛詐。
其中的法案條文更是暗藏致命玄機,賦予總統“豁免權”,允許特朗普隨時暫停執行。所以說威脅而非制裁,才是其真正使命。
這項由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推動、特朗普公開背書的法案,表面是打擊俄羅斯能源收入,實則是向兩大亞洲經濟體揮舞貿易大棒。
當法律成為恐嚇籌碼,華盛頓的算計浮出水面,美國怕是要用能源杠桿撬動地緣政治版圖。
中國每日196萬桶、印度每日210萬桶的俄油進口量,占各自能源需求的17%與40%,成為俄羅斯經濟的生命線。而美國企圖掐斷這條生命線,測試兩國的戰略定力。
當然,更隱蔽的意圖是分化中俄印三角關系。
不過這招數看似“招招致命”,但實際卻是意外暴露了美國底牌,歐盟作為俄羅斯天然氣最大買家卻未被制裁,連美媒都直言其“虛偽”。
若真落地,中美5360億美元年貿易額將瞬間蒸發,美國供應鏈成本暴漲40%,消費者物價飆升。
所以美媒嘲諷其為“自殺式威脅”。
不過先不說美國是否是“自殺式威脅”,單是這“強征500%關稅”信號一出,中印態度卻是兩極分化了。
一個求生,一個從容
面對美國“威脅”,印度選擇了妥協。
印度外長蘇杰生赴美“求理解”的背后,卻是暴露了這個新興工業國的致命軟肋,制造業僅占GDP 13%,本土手機產業鏈十年攻關國產化率仍不足15%。而一旦失去廉價俄油,工業化進程可能倒退。
而7月4日,印度商務部突然對美發起反擊,宣布對7.25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看似強硬,實則絕望,該額度不足中美貿易額的千分之一。
看似莫迪想復制中國貿易戰經驗,卻忽視印度根本短板,印度制造業規模僅為中國1/5,貿易逆差高達1800億美元。
而一旁的中國卻是冷靜。當印度因為俄油著急,中國商務部正審核鎵、鍺出口許可,這些芯片關鍵材料90%產自中國。而外交部“合法、正當、必要”六字背后,便是中方三重底牌。
中國本土中亞管道、中東油輪、本土新能源三管齊下,俄油占比穩定在17%。簡單來說,中印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大不相同。
印度每日進口俄油210萬桶,占總量40%,畢竟廉價能源是其工業化“生命線”。
而中國日均196萬桶俄油,僅占17%,且能源來源覆蓋50國,新能源裝機量占全球40%。
另外便是中國稀土管制掐準美國軍工七寸,中國縮減對美國市場出口,好比特斯拉因擔憂反制被迫縮減上海工廠對美出口。
所以,白宮這一招看起來天衣無縫,實際漏洞百出,且無法耐得住中國。
而美國制裁每加速一次,美元霸權就會遭受一次沖擊。當500%關稅逼迫中印棄購俄油,反而助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畢竟經濟核彈終成霸權自毀的導火索。
而印度“服軟”又如何,7月9日,特朗普設定的“90天關稅緩沖期”將截止,印度面臨26%全面關稅的終極審判,而美印談判陷入死循環。
美國強逼印度開放農業市場觸及莫迪“統治紅線”,印度要求電子產品零關稅遭美國以“制造業回流”拒絕。
可以說,美國自以為施展霸權大棒,實際卻是錯將“籌碼”當“武器”。
美國的產業鏈已用腳投票。寶馬追加墨西哥工廠35億美元投資,寧德時代擴容泰國電池基地。這些動作直擊美國軟肋,失去中國供應鏈,其電動車成本將暴漲40%。
況且,中印的差距在數據中冶極為明顯,中國貿易順差716億美元創新高,外匯儲備穩居3.2萬億美元。
反觀印度逆差突破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僅夠覆蓋6個月進口。當莫迪為7.25億報復關稅沾沾自喜時,中國對美反制清單價值已達千億美元級別。
而當印度對美發起7.25億美元“蚊子叮咬式”報復關稅時,中國未出招已讓美企恐慌,當莫迪強調“全球南方合作”時,中越簽署史上首份產供鏈合作備忘錄。
所以格雷厄姆對該強征稅款沾沾自喜又如何,中方一直具備“掀桌子”的能力,而美國,單是中方一張稀土牌便令其難以動彈,又何來底氣“平等實力”對中方出手?
參考資料:
美議員放話:特朗普同意了,買俄油,中印加稅500%——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