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CSA&TISC2025前沿進展:CGRP靶向藥物在前庭系統 疾病治療 中 展現出巨大潛力
2025年7月4日至6日,中國卒中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腦血管病會議2025(CSA&TISC 2025)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成功召開。作為腦血管病領域的年度盛會,本次會議匯聚了國內外頂尖學者,共同探討腦卒中及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與臨床轉化。
在本次大會的“頭痛與卒中”專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劉愷鳴教授以《CGRP與前庭小腦系統》為講題進行了精彩分享,系統闡述了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這一血管活性物質在前庭小腦系統相關疾病(比如前庭偏頭痛)中的作用機制及治療前景。
圖 劉愷鳴教授學術分享
追本溯源:
從機制解碼CGRP與前庭小腦系統疾病的關聯
劉愷鳴教授介紹道,VM是最常見的自發性發作性眩暈,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在一般人群中,VM的終生患病率約為1%;而在偏頭痛患者中,VM的患病率為10.3%~21%[1]。三叉神經與前庭神經核存在纖維連接,且三叉神經還負責支配內耳,這種特殊的神經聯系使得三叉神經血管系統一旦被激活,就可能同時引發偏頭痛和前庭癥狀,這也解釋了為何VM患者常同時出現頭痛與眩暈的典型表現[1]。
隨著三叉神經血管功能障礙假說的提出,CGRP在偏頭痛與前庭疾病關聯中的作用逐漸被揭示。作為一種含有37個氨基酸的肽類神經遞質,CGRP及其受體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CNS)和外周神經系統(PNS),與神經系統和其他多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2]。在病理機制方面,CGRP可引起腦膜血管炎癥如血管擴張、血漿滲出及肥大細胞脫顆粒,最終導致偏頭痛癥狀的發生;同時,CGRP等神經肽也可在多個層面上影響前庭外周感受器、前庭神經、前庭神經核以及小腦,從而引起前庭癥狀。另外,其在暈動癥中的部分致病作用已得到動物模型的佐證[1-2]。
從循證證據來看,前庭性偏頭痛患者常伴有暈動癥表現。研究表明,CGRP水平與VM發作密切相關;且動物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暈動癥大鼠前庭傳出核中CGRP神經元的數量和前庭核中CGRP的表達水平顯著增加,這些均提示CGRP可能通過調控前庭神經核的功能參與眩暈癥狀的產生[3-4]。
劉愷鳴教授進一步介紹道,CGRP在前庭中樞和外周均有分布,參與“暈-聽-痛”的多個病理生理過程,不僅影響耳石器激活時間及平衡功能,還會影響耳蝸和前庭末梢器官電位,參與偏頭痛對聲音和運動超敏。此外,內耳及前庭外周感受器的滋養動脈接受三叉神經c類纖維的痛覺支配,c類纖維釋放CGRP可影響前庭外周感受器的血管舒縮功能及通透性改變。內耳及前庭外周感受器的三叉神經支配,也是三叉神經血管反射系統的一部分。這些發現為靶向CGRP的治療策略在VM等疾病中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抽絲剝繭:
從循證視角解析CGRP靶向治療VM的臨床價值
劉愷鳴教授談到,目前在VM治療領域,CGRP靶向藥物展現出巨大潛力。多項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了其可以改善VM患者的頭痛和眩暈癥狀及發作頻率:
針對亞洲人群的回顧性研究:
這項回顧性分析納入12名接受CGRP靶向藥物治療6個月的VM患者(CGRP組)和11名接受VM常規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結果發現,治療6個月后,CGRP組患者眩暈/頭暈癥狀的改善優于常規治療組;且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基線時的自主神經功能與患者的CGRP靶向藥物治療反應相關(β:3.63;95%CI:0.21~7.06)[5]。
意大利前瞻性隊列研究:
這項在意大利開展的前瞻性觀察性隊列研究,納入了50名接受CGRP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評估了18個月內出現頭痛、頭暈/前庭癥狀、疼痛強度和偏頭痛相關臨床負擔的月平均天數。結果顯示,患者平均每月頭暈/前庭癥狀以及平均每月頭痛天數均顯著減少(P<0.001),表明CGRP靶向藥物可有效降低VM患者眩暈及頭痛頻率[6]。
美國單中心研究:
這項在美國開展的單中心、前瞻性、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納入了40例VM患者進行分析,同樣證實相較于安慰劑,CGRP靶向藥物可有效改善VM患者的頭痛和眩暈癥狀及發作頻率[7]。
此外,動物研究也表明,CGRP靶向藥物不僅可改善慢性偏頭痛大鼠模型的前庭功能,還可降低小鼠偏頭痛模型中的暈動癥指標[8-9]。不管是動物研究還是臨床研究,結果均提示CGRP靶向藥物是VM潛在的治療選擇,其中CGRP受體拮抗劑瑞美吉泮已在臨床實際應用展現出一定的治療優勢。
目前,在中國專家牽頭,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國聯合開展的國際多中心RCT研究--REVIVAL研究正在推進開展,該研究將進一步深入探索CGRP受體拮抗劑瑞美吉泮在VM患者中的應用,其研究結果無疑將為VM的臨床治療帶來新的啟示與突破,值得醫學界共同期待。
最后,劉愷鳴教授介紹道,在頭痛眩暈領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頭痛眩暈團隊依托全國大型頭痛眩暈登記研究(CHRS)取得VM相關的部分結果:團隊發現卵圓孔未閉(PFO)在VM患者中的發病率顯著高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和前庭陣發癥(VP)等周圍性前庭疾病,為VM的皮層興奮性異常假說提供依據;在生物標志物方面,發現偏頭痛患者(包括VM)血清中線粒體代謝異常標記物GDF-15與FGF-21顯著升高,可作為偏頭痛血清潛在生物標志物,為偏頭痛的腦代謝異常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還觀察到伏隔核鐵沉積在偏頭痛人群顯著升高,且與偏頭痛(包括VM)慢性化正相關,可作為偏頭痛潛在影像學生物標志物,為伏隔核參與偏頭痛的神經環路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由浙江省頭痛眩暈專業委員會牽頭的CHRS眩暈頭痛數字管理系統也于2025年6月26日正式上線,將助力眩暈領域診療向智能化、規范化邁進。
專家述評
VM是引起反復發作性眩暈的常見原因,其臨床表現具有較大異質性,因此深入探索其相關機制及生物標志物,對于實現精準鑒別診斷與個體化診療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眾多研究靶點中,CGRP不僅在偏頭痛發病機制中占據關鍵地位,還能通過調控前庭神經核功能參與眩暈癥狀的產生。這提示靶向CGRP的治療策略可能是VM治療的新選擇,多項研究已為此觀點提供了佐證。部分臨床研究已顯示,CGRP靶向藥物能顯著改善VM患者的眩暈發作頻率,亞洲人群數據提示自主神經功能與治療反應相關,為個體化干預提供方向。目前正在開展的REVIVAL研究等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將進一步驗證CGRP靶向療法的臨床價值,推動VM治療從傳統對癥干預向機制導向的精準治療轉變。
此外,由浙江省頭痛眩暈專業委員會牽頭的CHRS眩暈頭痛數字管理系統的應用也將加速VM診療的智能化進程,使臨床決策更加科學高效。
專家簡介
劉愷鳴 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浙江省衛生高層次青年人才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頭痛協作組副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疼痛和感覺障礙學組委員
中國卒中學會頭痛分會副主委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頭痛和感覺障礙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浙江省數理醫學學會頭痛眩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持國自然、“尖兵領雁”重大腦疾病攻關計劃等6項科研項目
研發頭痛診療國家專利5項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疼痛和感覺障礙學組,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眩暈專業委員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頭痛與感覺障礙專業委員會. 前庭性偏頭痛診治專家共識(2018)[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8,24(7):481-488.
[2]海日罕,武霞,潘競,等. 前庭性偏頭痛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24,15(1):61-64.
[3]楊穎,孫威,滕秀涵,等. 前庭性偏頭痛發作期及間歇期患者血清5-羥色胺、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相關性研究 [J]. 中國醫藥指南, 2022, 20 (25): 113-115.
[4]Xiaocheng W, et al. PLoS One. 2012;7(10):e47308.
[5]Kouga T, et al. CNS Drugs. 2024 Aug;38(8):637-648.
[6]Russo CV, et al. Cephalalgia. 2023;43(4):3331024231161809.
[7]Sharon JD, et al. Headache. 2024 Nov-Dec;64(10):1264-1272.
[8]Tian R, et al. J Headache Pain. 2022 Mar 8;23(1):35.
[9]Rahman SM, Luebke AE. Cephalalgia. 2024;44(1):3331024231223971.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