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秦朝有力地推動多元融為一體、一體統攝多元格局的形成,開啟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程。
1974年3月,在古城西安以東35公里處的驪山腳下,在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之濱,秦始皇的地下兵團兵馬俑破土而出,震驚天下,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
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嚴謹的考古發掘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有關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的考古發現極大地填補了歷史文獻的某些空白,勾勒出中華文明長河的華彩篇章,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工作照。
1 奇跡面世:秦兵馬俑的發掘保護
1974年3月29日,陜西省臨潼縣西楊村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了殘留在井壁上的陶片,考古人員聞訊趕到現場。經過發掘清理后,他們發現該地距離秦始皇陵1.5公里,是一處大型陪葬坑,坑內埋藏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當年7月15日,陜西文物部門派考古工作隊進駐秦兵馬俑考古工地,拉開了秦兵馬俑科學發掘的序幕。
經過數月的勘探與發掘,考古人員確定了陪葬坑內埋藏文物的范圍和數量。國家決定在該坑遺址上建設博物館,邊發掘邊開放。在博物館建設過程中,考古工作隊又陸續發現了3個陪葬坑,按照發現的先后順序分別命名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和四號坑。其中,一、二、三號坑內均埋藏有數量不等的陶俑陶馬。
1979年4月,葉劍英元帥參觀了正在發掘的秦兵馬俑遺址,并為即將建成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題寫館名。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兵馬俑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為14260平方米。坑內埋藏陶俑6000多件、陶馬數10匹、戰車50余乘。俑坑前半部站立的陶俑,都是修復之后再放回原位的。
▲秦兵馬俑一號坑全景。
一號坑軍陣最前面是三排武士,武士們身穿戰袍、手持弓弩,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兩軍交戰時,他們先對敵人進行遠距離攻擊;前鋒后面的車兵和步兵組成38列縱隊,構成整個軍陣的主體;在俑坑的南側、北側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他們是軍陣的側翼和后衛,防止敵人從南北兩側和后面偷襲。
《孫臏兵法》中說: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銳的前鋒,就像無鋒的劍,只有鋒而沒有強大的后續部隊,就像劍沒有柄,同樣會失去殺傷力。一號坑軍陣有前鋒、有后衛,可戰、可守,與兵法的布陣原則相吻合,堪稱“一部立體的秦代兵書”。
秦兵馬俑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考古發掘表明,二號坑是一個由戰車、步兵、騎兵和弩兵混合編組的軍陣,如果全部發掘,將出土陶俑、陶馬1300余件,木質戰車89乘。
與一號坑相比,二號坑具有兵種多、組成復雜的特點。該坑依據不同兵種設計了4個獨立方陣:戰車陣、騎兵陣、弩兵陣,以及車、步、騎混合方陣。二號坑中大部分陶俑陶馬都深埋在棚木下方,考古人員提取了代表性陶俑并進行修復,包括跪射俑、中級軍吏俑、高級軍吏俑、立射俑和牽馬騎兵俑。
秦兵馬俑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為南區、北區、中區三個單元。坑內出土陶俑68件、陶馬4匹、木質戰車l乘和兵器34件。三號坑是整個地下大軍的指揮機關,但坑內未發現高級別的指揮官。
研究者認為,秦國執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權制管理,平時軍中不設統帥,最高統帥是秦始皇。作戰時,秦始皇臨時命將,虎符就是調兵遣將的信物。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將帥,調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后方能生效。
2 何止秦俑:埋藏豐富的秦始皇陵
目前,秦始皇陵園內已發現陪葬坑、陪葬墓600多處。這些陪葬坑、陪葬墓嚴格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劃營建。陪葬坑主要有兵馬俑坑、百戲俑坑、銅車馬坑、青銅水禽坑等。陪葬墓主要有公子公主墓、修陵人墓等。大型建筑遺址有寢殿、便殿、飤官(食官,負責宮廷膳食的官吏)遺址等。
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著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1978年6月,秦陵封土西側20米處的一座車馬坑內出土了兩乘銅車馬。一號車是立車,該車輿廂短小、結構輕便,車前架弩,車內置盾,車中設立能夠拆卸的傘蓋。二號車是安車,輿分前后,廂大蓋低,四周帷蔽,三面設紗窗通風透光。這種安車的車窗可根據需要開閉,有“開之則涼,閉之則溫”之譽,秦漢時期又稱安車為“辒辌車”。
▲秦陵一號銅車馬。
銅車馬上的車、馬、御手及多數零部件用青銅鑄造,車器和馬飾用金銀制作。每乘車馬包括數百個大小不同的組件,很多組件又由眾多小構件連接組裝而成,兩車的零部件總數達6000多件。體量較大、結構復雜的單體器件多采取分步鑄造,鑄造手法主要包括嵌鑄法、包鑄法、鑄焊法三種。在制作過程中,還靈活使用銼磨、拋光、鉆孔、切削、鏨刻、鑲嵌等加工工藝。
秦陵銅車馬結構完整、裝飾華麗,雕塑精美,鑄造工藝精湛,被譽為“青銅之冠”。它們集中展現了秦代冶金鑄造技術和機械加工技術的超凡成就,是研究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實物資料。
百戲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東南,于1999年3月發現,試掘面積72平方米。坑內出土了一批上身赤裸、只穿彩色小短裙、手勢姿態各不相同的陶俑,他們是為宮廷表演的百戲樂舞人員。
▲秦百戲俑。圖源:秦始皇陵博物院
所謂百戲,是指古代的散樂雜技,包括扛鼎、角力、俳優等。這些娛樂活動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秦漢。史書記載,秦始皇收六國樂舞于都城咸陽,咸陽成為一個文化交流中心,也是百戲樂舞的表演中心。秦咸陽宮壁畫生動反映了宮廷宴會上的百戲表演。
文官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南角。該坑坐東向西,由斜坡門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組成,面積410平方米。坑的前室入口處有一輛木車,室內有12尊大型陶俑,其中8尊為袖手俑(雙手合攏于袖中的陶俑),4尊為御手俑(駕馭戰車的陶俑)。袖手陶俑的共同特點是雙目下垂,面部表情嚴肅恭謹;頭戴長冠,冠帶系于頜下,帶尾系成蝴蝶結;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身著長褲,腳穿齊頭方口淺履。
▲文官俑。
青銅水禽坑位于秦始皇陵區東北,平面為“F”形,總面積925平方米。坑內出土了46件青銅水禽文物,有仙鶴、鴻雁、天鵝等,還有15尊陶俑。青銅水禽展示的都是動態瞬間,如天鵝或立或臥,有的在覓食,有的在休息。有的鶴嘴含有一個銅質蟲狀物,表現的是從水中捕捉蟲食后尖喙離開水面的姿態。有的鴻雁展示的則是曲頸鳴叫的形象。陶俑的動作姿態也各不相同且極具特色,很可能是敲擊樂器或演奏弦樂馴化水禽時的瞬間動作。
▲青銅水禽。
史書記載,秦始皇帝陵建設工程耗時38年之久,參加陵墓工程建設的人員最多時達到70萬之巨。秦始皇陵持續開展的考古工作,證明其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埋藏豐富的特征,反映了秦物質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的高度發展,對于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有著重要作用。
3 觀者如潮:魅力中國的金字名片
秦兵馬俑是一支陶塑的“地下軍團”,是秦始皇一統天下時的秦之銳士。秦兵馬俑三個俑坑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埋藏有與真人一般高大的陶俑7000余尊,與真馬一樣大小的陶馬數百匹,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數千尊武士俑手持實戰性武器,嚴陣以待,場面浩大,向人們展示了秦朝兵強馬壯的軍事實力。秦兵馬俑傳遞給觀者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反映出它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秦兵馬俑出土后,我國學者最早關注和研究的是秦兵馬俑的藝術淵源和藝術風格。著名畫家、工藝美術家張仃率先提出,秦兵馬俑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雕塑。
▲彩繪俑出土原狀。
研究者指出,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寫實主義一直是我國雕塑藝術的主旋律。秦兵馬俑是我國古代寫實主義藝術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表現為一種宏大的美、崇高的美和靜穆的美。
秦兵馬俑的藝術特色可概括為大、多、精、美。“大”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場面宏大,三個俑坑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這樣巨大而又圍繞一個主題展現的藝術群雕,在世界雕塑史上絕無僅有;其次是個體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馬高1.7米、身長2米,這是我國古代帝王陵墓中迄今發現唯一按照等比例制作的陶俑、陶馬。“多”是指數量多,三個俑坑全部發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馬7000多件。“精”是指精雕細刻,陶俑和陶馬大到身體結構,小到須發眉毛,都精雕細刻得一絲不茍。“美”是指燒制完美。陶俑真實反映了人物的相貌,五官、身姿、表情和比例都是合宜的。這是一個藝術創造、藝術加工的過程,是團隊智慧心血的結晶,非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完成。
▲秦始皇兵馬俑。
秦俑藝術建立在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基礎上,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特定的時代精神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秦兵馬俑群雕是秦人信念、力量和進取精神的體現,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技藝與智慧的結晶,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非凡展現。秦兵馬俑作為秦文化的典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秦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魅力中國的金字名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開放以來,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6億人次,其中包括23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以秦兵馬俑為代表的秦始皇陵出土文物已在49個國家和地區展出277次,逾5000萬人觀看。
4 九州共貫:實證統一多民族國家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早在先秦時期,“大一統”思想即已出現。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廢分封而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量同衡、行同倫”,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秦朝,“大一統”思想從政治理念轉化為政治實踐。
秦統一后,從中央宮廷制陶作坊及各郡縣調集了大批優秀工匠參與兵馬俑制作,打破了傳統的父傳子、師傳徒模式,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技藝的交流與融合。
秦代實行“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在陶塑作品上戳印或刻劃作坊負責工師的名字。目前已在陶俑身上發現陶工人名92個,他們都是技藝高超的工師,工師之下還有一批徒工。從陶文可知,陶工既有來自本土的工匠,也有來自戰國時期六國的工匠。
此外,從秦皇陵出土的磚瓦上也發現來源于各地的陶工名,包括陜西、甘肅、山西、河南、湖北、河北等地。
▲高級軍吏俑。
陶俑“千人千面”,每一個陶俑都根據身份進行了一定的個性塑造。從1974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在秦兵馬俑坑中發掘出土各類陶俑1800余件。從級別看,有身材健碩、沉穩剛健的高級軍吏俑,有目光堅定、能征善戰的中級軍吏俑,還有英武干練、身先士卒的下級軍吏俑和武藝高強、英勇無畏的武士俑。
陶俑個性鮮明,制作精美,如同現實生活中的蕓蕓眾生。從體貌面相觀察,既有高大魁梧、面相憨厚的北方人,也有體型高挑、端莊秀麗的南方人;有“國”字形臉、孔武有力的中原人,有面頰圓潤、體態俊美的江南人,還有高顴骨、絡腮大胡的邊疆壯漢,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體貌特征。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中出土了一千多枚半兩錢,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因錢上有銘文“半兩”而得名。秦統一后,廢除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將黃金作為上幣,將半兩銅錢作為下幣,在全國范圍內通行。
▲秦半兩。新華社發 資料圖片
秦朝頒布《金布律》,嚴格管理錢幣鑄造和流通過程。在陜西、四川、山東、內蒙古等地的考古發掘中,均有半兩錢出土,說明統一后的貨幣“秦半兩”當時已經在各地區流通使用。
權是測量物體重量的器具。秦統一后,為了在經濟領域實現暢通便利,建立井然有序的經濟秩序,秦始皇下令以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并推行到全國。在秦始皇陵飤官遺址出土了三枚兩詔銅權,均鑄于秦二世時代。三枚權重量不一,其中一枚銹蝕嚴重,其余兩枚分別重254.6克、256克,約為秦時的一斤。
▲這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秦兩詔文空心銅權。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內蒙古奈曼旗(燕國故地)、江蘇盱眙(楚國故地)、山東鄒城(齊國故地)、甘肅秦安(秦國故地)等地,都曾出土大量秦權,權上均刻有皇帝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些遺物是秦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證據。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自秦統一中國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持續開展,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帶領世人走進盛世強秦的歷史畫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輻射力持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令人神往、催人奮進。
(作者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副院長)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 周芳 文靜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