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不知不覺,明日7月7日,農歷六月十三,太陽將到達黃經105度,意味著我們將正式進入小暑節氣。小暑,二十四節氣中第11個節氣,也是夏季第5個節氣,標志著盛夏時節的開始,以及三伏天開始的“前夕”。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小暑”有著明確的解釋: "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說的就是小暑是農歷六月的節氣,其中“暑”有著炎熱的意思,而古人將熱分為大小,月初為小熱,月中為大熱,進入小暑節氣,雖說天氣開始愈發炎熱,但熱氣尚未達到極盛,故而得名“小暑”。
明日小暑,還有啥說法?
今年小暑交節的時間為:2025年7月7日4時04分43秒,農歷六月十三,乙巳年癸未月丁丑日。今年的小暑不一般,屬于“晚小暑”。雖說小暑交節的陽歷時間較為固定,于每年的7月6日至8日之間,但其交節的農歷時間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受農歷“置正”的影響。根據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小暑是農歷六月的節氣,正常交節時間為六月上旬,如果小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那么就是“早小暑”;如果小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六月中下旬,則為“晚小暑”。
老話說“早小暑熱旱至,晚小暑雨水足”,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小暑期間的天氣會比較炎熱,降雨天氣也會比較少,隨著氣溫升高,農作物的蒸騰作用加速,長時間的少雨很容易導致干旱的發生,從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反之,如果小暑交節的農歷時間在六月中下旬,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小暑期間的降雨天氣會比較多,能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但這并不能說明小暑期間的天氣會涼快,較多的降雨反而會帶來潮濕的悶熱天氣。
小暑,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節氣之一,更是夏季氣候的關鍵轉折點。在小暑節氣中,我們將會迎來兩個關鍵的氣候轉折:
首先,我們會迎來梅雨季的結束,也就是出梅的日子。《月令廣義》中對此有著相關的記載:“芒種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也就是說芒種后的第一個天干“丙日”就是梅雨季開始的時間,而進入小暑后的第一個地支“未日”就是梅雨季結束的日子。翻開日歷我們可以看到,小暑后的第一個“未日”則是在7月13日,即癸未日,根據歷法來看,今年的梅雨季會在小暑期間結束,這個時間后,北方地區會逐漸進入雨水較多的汛期,注意做好防澇措施。
其次,小暑期間我們還會迎來三伏天的開始,也就是入伏的日子。老話說“夏至三庚便入伏”,也就是說夏至后的第三個天干“庚日”就是三伏天開始的日子,根據推算可以得出,今年三伏天開始的時間為7月20日,這個時間就處于小暑的節期當中,因此小暑后天氣會逐漸炎熱,大家別忘了做好防暑防曬措施。
不是迷信!明日小暑,這天不僅是夏季的第5個節氣,更是夏季氣候的關鍵轉折點,因此小暑這天有著很多的習俗和講究,每當快到小暑這天,身邊的老人就會提醒大家,記得:1不坐、2不洗、3不避、4不吃,都是指的什么呢?早了解早防備。
1不坐:不坐的時間太久
進入小暑節氣,天氣開始愈發炎熱,特別一活動就會大汗淋漓,為了避免過多的出汗,一些人可能就會選擇長時間的坐著,但其實坐得太久并不好,這是為什么呢?
在古人看來,小暑節氣不僅是夏季炎熱的開始,更是人體“陽氣外泄”的時候,此時自然界的陽氣生發旺盛,人體毛孔就會長時間張開,氣血都會跑到體表散熱。這時候要是老坐著不動,陽氣就像被“憋”在身體里,沒法正常流動,時間一長就會“陽氣郁滯”,人容易沒精神、手腳發涼。所謂“久坐傷肉,久臥傷氣”,這里的“肉”指的是脾胃。脾主運化水濕,如果長時間久坐不動,脾胃功能就會減弱,濕氣從而排不出去,就會在體內不斷堆積,最終出現頭暈、乏力、關節酸痛等不適。因此,小暑本就陽氣旺,再長時間坐著,就會出現陰陽失衡的情況。
在小暑節氣,為了避免久坐,可以坐一會兒就適當活動一會。這樣才能促進毛孔張開,讓陽氣順利升發,把體內的濕氣、寒氣排出去。而且小暑濕氣重,脾胃容易“罷工”,如果坐的久了,適當活動一會兒,就能有效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防止濕氣在脾胃堆積。但要注意,適當活動不是讓過度運動,可以站起來走一會兒,或者適當拍打一下身體的關鍵穴位等,避免因過度運動而中暑。
2不洗:不頻繁洗澡
小暑節氣,天氣往往悶熱的好像蒸籠,加上人體腠理開泄,身體代謝提高,往往很容易出大量的汗液,當皮膚上堆滿汗液、灰塵和死皮,要是不及時洗掉,很容易堵住毛孔,滋生細菌,引發痱子、濕疹等。而且身上出汗后會黏黏糊糊的很不舒服,因此很多人回到家里都會洗個澡,不僅能洗掉身上的汗漬、灰塵,還能緩解一天的勞累,從而提高夜晚的睡眠質量。
然而,要注意避免頻繁洗澡。這是因為在小暑節氣中,人體陽氣本就往外跑,洗澡時毛孔完全張開,陽氣更容易隨著水流散出去,如果洗得太勤,陽氣流失就會增多,很容易出現沒精神、怕冷、容易感冒等情況。并且,人的皮膚表面有層油脂,能保護皮膚不受外界刺激,小暑本身出汗就多,油脂分泌也會因此減少,要是洗澡太頻繁,加上用肥皂、沐浴露猛搓,皮膚就會變得干燥、瘙癢,這就相當于拆了自己皮膚的“防護墻”。
進入小暑節氣,雖然出汗增多,但洗澡的次數也不能頻繁,一天洗一次即可,出汗特別多時,可以用濕毛巾擦擦身,而且洗澡時時,水溫別太涼也別太熱,35至40℃最合適,既能洗干凈,又不會刺激皮膚。
3不避:不過度的避暑防曬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陽光毒辣,紫外線強,此時就要進行適當的避暑防曬措施,否則皮膚很容易被曬傷,出現紅腫、脫皮,《養生論》里對此也提到:“夏月避烈日,防熱毒侵。”意思就是說炎熱的天氣中,要躲開毒辣的太陽,防止熱毒鉆進身體,讓人頭疼、發熱、渾身沒勁。
雖說小暑是“陽氣最旺”的時候,但也是人體陽氣最容易“外泄”的時候。此時太陽光強烈,地面溫度升高,人體為了散熱,毛孔就會大開,陽氣也會隨著汗液跑出去,只有適當避暑防曬,比如找個陰涼地兒待著,才能減少陽氣的流失。
但小暑做好防曬措施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度避暑防曬。這是因為小暑節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生發旺盛,陽氣才會往外跑,但要是天天躲在空調房、戴大帽子、涂厚防曬,毛孔就會被“憋”住,從而導致陽氣沒法正常升發,人就會沒精神、怕冷、容易感冒。并且,小暑適當出汗,能排出體內的濕氣、毒素,讓身體更干凈、更健康。要是過度避暑防曬,導致一點汗都不出,濕氣就會排不出去,從而堵在脾胃里,讓人沒胃口、肚子脹。因此,進入小暑節氣,不能不注意避暑防曬,但也不要過度,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4不吃:不吃太多的綠豆
進入小暑節氣,有很多的食俗,例如吃伏羊、食新、吃餃子、吃黃鱔等,但其中最為特別的就是“吃綠豆”的習俗,例如喝綠豆湯、吃綠豆糕、吃綠豆餅等,為什么小暑會有吃綠豆的習俗呢?
《本草綱目》有云:“綠豆,消腫治痘之功雖同于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進入小暑節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外浮,內里反而虛寒,但體表卻被熱毒侵襲,容易長痱子、生瘡癤,而綠豆的涼性正好能中和體表的熱毒,讓人感覺清爽。并且,小暑濕氣重,人容易水腫、小便不利,綠豆能促進排尿,把體內的濕氣排出去。
但要注意,綠豆并不能吃太多。因為綠豆性寒,如果吃太多的綠豆,如綠豆湯、綠豆糕等,陽氣就會被過度壓制,人會沒精神,而且綠豆含蛋白質多,吃得太多對于脾胃虛弱的人消化不了,容易腹脹、腹瀉,尤其是老人、小孩和體質寒的人,脾胃本來就弱,吃多了綠豆,脾胃就會傷著,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受影響。
總結,今年的小暑,有啥特點?這天不僅是一個“晚小暑”,同樣也是夏季氣候的重要轉折點。明日六月十三小暑,無論多忙,記得:1不坐、2不洗、3不避、4不吃,這不是迷信,而是老一輩人的生活經驗,早了解早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