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陸的心臟地帶,一個名叫盧旺達的國家正在上演著讓全世界都為之側目的轉型奇跡。
這個面積僅2,6萬平方公里、二十多年前還深陷種族屠殺深淵,如今不僅經濟高速增長成為非洲發展的明星,其軍事力量更是在地區沖突中展現出令人咋舌的戰斗力,讓體量遠超自己的鄰國剛果吃了大虧。
其背后的成功密碼,“學習中國”四個字幾乎貫穿了盧旺達從廢墟中崛起、再到敢于“亮劍”的全過程。
這不是簡單的模仿秀,而是一場基于本國國情、深度消化吸收“中國經驗”的戰略實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非洲小國逆襲背后的故事。
1994年盧旺達經歷了震驚世界的種族大屠殺,短短100天內約有80—100萬人喪生,國家幾乎被打回石器時代。
內戰結束時,盧旺達的軍隊殘破不堪,軍官大量逃亡,裝備殘缺不全,軍紀松散,戰斗力幾乎為零,要重振軍威,必須找個行之有效的樣板,面對歐美國家復雜的軍事理論體系,盧旺達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把目光投向東方,找到了中國的“軍隊改革藍圖”。
從2005年開始,盧旺達大批派遣軍官赴中國學習,專門鉆研作戰指揮、反恐戰術、特種作戰等實際技能,據統計現役軍官中有73%接受過中國軍事院校培訓,這種學習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骨髓的改造。
從軍事指揮學院到步兵訓練營,盧旺達的軍隊建設幾乎全盤照搬中國模式,甚至連閱兵式上都使用中文口令。
這種中式軍事教育的成果在2019年國慶大閱兵上展現得淋漓盡致,盧旺達軍隊整齊劃一地邁著中國式正步,高喊節奏鮮明的口號,使用中國產的PCL—09自行火炮和紅箭導彈,宛如一支非洲版解放軍,更令人稱奇的是,盧旺達不僅學得像,還能打得贏。
在1996年第一次剛果戰爭中,他們以少勝多,令敵軍陷入混亂迷茫,2009年與鄰國的聯合軍事行動中,盧旺達軍隊再次展現了強硬的區域軍事風格。
在聯合國維和任務中,盧旺達軍隊因出勤率高、紀律嚴明和任務執行力強而備受贊譽,成為非洲軍隊中最具“中國味兒”的典范。
2025年初,盧旺達軍隊在剛果東部戰場上的表現更是讓西方軍事觀察家大跌眼鏡,3500多名盧旺達士兵配合M23武裝,如同幽靈般穿梭于叢林之間,以其精準的戰術和高昂的士氣,迅速瓦解了剛果政府軍和西方雇傭軍的抵抗。
美軍曾直言不諱地批評非洲軍隊的作戰能力,稱其“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御都沒有戰術,紀律性特別差毫無執行力”,然而盧旺達軍隊卻成為了這個刻板印象的例外,他們展現出的戰斗力,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軍隊重建成功后,盧旺達把目光投向了經濟發展,當鄰國剛果依然在為資源分配和內部動蕩煩惱時,盧旺達已經在首都基加利東南部建設起大型工業園區。園區的規劃設計、稅收優惠政策、土地招標程序,處處都能看到中國開發區的影子。
卡加梅總統掌舵后,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家,沒有選擇西方開出的標準藥方,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東方,他看到的中國模式核心是什么?是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是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是務實漸進的改革開放,盧旺達沒有猶豫,開始了一場“抄作業”行動。
在農業領域他們請來中國專家,不是空談理論,而是手把手傳授高產技術、推廣良種、建設灌溉系統,實實在在地讓糧食產量翻了番,解決了吃飯這個根本問題。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基建狂潮,中國工程隊伍的身影活躍在盧旺達的崇山峻嶺間,一條條由中國技術修建的高等級公路將城鎮鄉村緊密連接,首都基加利的天際線被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重塑。
全國70%以上的主要干道均由中資團隊設計和施工完成,無論是首都通往機場的高速公路,還是基加利的城市地標塔,南部水電站及西北電網升級工程,都打上了“中國制造”的深刻烙印。
城市帶動工業園,工業園帶動工廠,工廠創造就業,這套發展邏輯被盧旺達實踐得爐火純青。2023年上半年,盧旺達GDP增長率高達9.7%,成為非洲經濟增長的“耀眼明星”。
二十年間盧旺達的GDP增長了十幾倍,極端貧困率從令人絕望的78%大幅下降到39%左右,人均預期壽命更是從大屠殺后的不足30歲躍升至接近70歲,世界銀行將盧旺達譽為非洲轉型速度最快的國家。
如果說軍事和經濟是盧旺達崛起的硬實力,那么教育和數字化建設則是其軟實力的重要支撐,2000年代初,盧旺達識字率不足40%,在非洲幾乎墊底。然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飆升至70%以上,堪稱教育領域的“黑馬”。
如今盧旺達的年輕一代不僅讀書識字,還能操作機械、焊接電路,甚至熟練維護從中國引進的自動縫紉設備,2021年,盧旺達還首次向剛果出口了自制的牛仔褲,展現出產業鏈升級的成效。
盧旺達的成功,絕非簡單地“照搬照抄”,卡加梅政府的高明之處在于抄到了精髓,即中國模式中最核心的戰略自主性和務實主義,卡加梅多次強調,他們學習的是中國的精神內核,而非表面的形式。
當西方國家的援助常常附帶政治體制改革、人權狀況等苛刻條件,讓受援國倍感束縛甚至主權受損時,中國提供的合作則顯得更為務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種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合作方式,恰恰契合了盧旺達這樣經歷過深重苦難、極度珍視主權獨立、迫切渴望發展的國家的根本需求。
盧旺達的崛起,其影響早已超出國界,正在深刻地攪動著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它向非洲大陸,特別是那些資源并不豐富、長期被邊緣化的小國,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
依托一個真正尊重自身發展道路、能提供實質性發展支持的伙伴,結合本國實際進行創造性轉化,同樣可以實現國家振興,并在地區事務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如今盧旺達在經濟、軍事、治理等多領域更全面的成功,無疑為中國方案在非洲的吸引力增添了重磅砝碼。
當美西方仍在試圖用民主軍援作為杠桿影響非洲國家時,盧旺達的案例清晰地表明,提供實實在在的發展賦能、尊重伙伴國的戰略自主,更能贏得信任和長期合作。
與其在西方開出的各種藥方中迷失方向,不如睜眼看世界,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他國成功的精髓。
在這個多極化的時代,小國只要戰略清晰、執行有力、路徑正確,同樣能夠重繪地區乃至全球的權力地圖,真正的崛起不在于成為誰的翻版,而在于汲取眾長,最終鍛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力量。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句中國古語在盧旺達身上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從1994年的大屠殺廢墟到2025年與剛果簽署和平協議,盧旺達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一場令人驚嘆的逆襲。
發展沒有固定模式,關鍵在于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學習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深刻理解并創造性轉化,小國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戰略得當、執行有力,同樣可以在國際舞臺上贏得尊重和話語權。
如今赴華留學的盧旺達學生數量在過去幾年里激增,這些年輕人帶著對中國模式的切身體驗和深刻理解回國,正逐漸成為盧旺達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
他們不僅是技術的傳播者,更是發展理念的傳承者,盧旺達的“作業”還在繼續書寫,但這個非洲小國已經用它的實踐向世界證明:只要方向正確,決心堅定,再小的國家也能創造屬于自己的奇跡。
參考資料
文匯 - 2024-07-25:非洲“模范生”盧旺達:搭上數字革命的快車
海外網 - 2024-07-23:浴血重生30年 盧旺達如何成為非洲“模范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