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記者林聞 文/圖)
爆笑解壓即興秀《麻花喜劇FUN現場》演出現場,一個個精彩的段子讓臺下觀眾忍俊不禁。
近些年,年輕人的娛樂需求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將逛街、聚餐作為放松首選,而是選擇和三兩好友走進小劇場,觀看一場脫口秀或是即興喜劇,在歡笑聲中度過休閑時光。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僅2024年上半年,全國專業劇場、小劇場以及新空間演出場次同比增長32%。2024年全年,小型戲劇、音樂會、魔術等多種藝術類型贏得年輕消費者青睞,全國劇場類演出票房達119.29億元,觀眾超5400萬人次。其中,脫口秀(單口喜劇)演出場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53%和48%。
隨著越來越多人愿意為快樂買單,“快樂經濟”的背后涌動著什么樣的消費心理?作為一種新興消費賽道,爆笑新喜劇、脫口秀等喜劇業態為何能在廈門各大商圈景點“勢如破竹”?記者通過實地觀察走訪,尋找答案。
爆笑連連的夜晚
從自動扶梯上到SM廈門三期4樓,如果沒有門口的招牌、海報,一下子很難發現藏于一眾手辦店、美食店、服裝店中的來瘋喜劇場。但當夜幕降臨,笑聲穿透門縫,路過的每一個人都被吸引,想循聲而入一探究竟。
來瘋喜劇場門外裝設看似平平,但記者推門而入后,卻發現另一番天地——100多個座椅錯落有致地排列,打破了傳統劇場空間的分隔感;舞臺上,一桿話筒、一束亮光,加上一名表演者,便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
燈光漸暗,聚光燈鎖定在麥克風前,演員挑眉拋出第一個“梗”,觀眾席立刻炸開一片笑聲。“這位穿紅衣服的姑娘,你笑得太用力了。”演員突然指向臺下,“我差點以為你是我雇的托兒。”觀眾的目光掃過滿臉通紅的女孩,又掀起一陣聲浪……
“我喜歡看脫口秀演出,主要是因為它的表演內容很貼近現實生活。升學、就業、職場競爭、婚戀壓力……我們遭遇的現實問題都可以成為演出中被調侃的段子。在觀看新喜劇的過程中,我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觀眾林軒恒告訴記者,脫口秀演出的態度是比較犀利的,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在舞臺上得到夸張性展示,演員們就像觀眾的“嘴替”,用嬉笑怒罵表達日常積累的情緒。“幽默是一種武器,是我們跟這個世界和解的一種方式。”
在采訪的過程中,當被問及為什么愿意為脫口秀等喜劇產品付費,年輕人給出的答案紛紛指向一個詞——壓力。生活的壓力面前,笑成為一味“解藥”,為脫口秀等喜劇業態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這種切身性所帶來的感同身受,還催生出特定的群體認同。
“雖然線上也有許多相關綜藝可以看,但我還是覺得線下的體驗更好。劇場里坐的大都是同齡人,笑點是一樣的,能引起共鳴的‘梗’也是一樣的。”今年25歲的李欣是廈門軟件園二期的一名普通上班族,也是一名從龍巖來到廈門奮斗的“廈漂”。她表示,這些觀眾的工作學習原本并無交集,可是因為共同的話題和觀演體驗,在交流的過程中會慢慢產生共鳴,形成一個小圈子。“平時會互相分享一些觀看體驗,久而久之就成為生活中的朋友。”
經常在劇場遇到志趣相投的觀眾后,李欣和他們漸漸熟絡起來。對他們來說,來到劇場,看一場脫口秀,已經從“一次性打卡”變成“高頻復刷”,就像周末逛街般自然。
“作為誕生于廈門的喜劇廠牌,來瘋喜劇親歷了脫口秀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進程。”來瘋喜劇俱樂部主理人肖璐茜告訴記者,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是年輕人的專屬,其實現在劇場有很多中年甚至老年觀眾。最近幾年,脫口秀行業的興起導致觀眾的畫像變得更加多元,線上脫口秀節目的走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線下脫口秀觀眾數量的增長。
在來瘋喜劇場的臺下,會聚了形形色色的觀眾:學生、程序員、國企員工……肖璐茜表示:“廈門的觀眾都很‘優質’,能夠給予最真實直接的反饋,為演員提供良好的演出體驗。這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喜劇演員選擇到廈門發展,進一步推動當地的演出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讓文化流量變成城市增量
周末,晚上9點半,思明區中山路,爆笑解壓即興秀《麻花喜劇FUN現場》剛剛散場,不少年輕觀眾從劇場走出,意猶未盡。他們步入商業街內開到深夜的火鍋店,一邊吃夜宵,一邊聊剛剛看到聽到的“梗”。
“過去,晚上9點左右街區就沒有什么人了。現在,晚上10點、11點后,還有不少剛剛看完演出的年輕觀眾在街上聊得火熱。”中山路上的一位店主這樣說。
去年12月底,開心麻花在福建省的首個自營劇場在中山路人民劇場正式開啟運營。這座始建于1952年的劇場搖身一變,成為“小而精”“活而美”的喜劇新空間,為古老商業街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節假日平均每一次演出,上座率都會達到八九成。”廈門開心麻花人民劇場營銷負責人林文燕說。
空間改造帶來的貼近與便利,正重塑著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自從開心麻花落地以來,我都看了10多場了。”家住中山路附近的李先生用親身經歷為喜劇“消費熱”代言。他說,之前開心麻花推出的《我愿意》《海闊天空》《月老幫幫忙》等3部立足廈門本土的地域原創作品,自己都有買票觀看,“這些為廈門度身定做的劇本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歸屬感’,疊加的開心效果肯定跟看其他喜劇不一樣”。
“近年來,‘快樂經濟’持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廈門,觀眾對喜劇演出的熱情高漲,只要有知名演員參演,門票往往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被搶購一空。”林文燕向記者介紹道,這種熱情不僅局限于本地觀眾,還有來自廣東、浙江、長沙、沈陽等地的外地觀眾。他們懷著對喜劇的熱愛,跨越千山萬水,特地趕來廈門打卡。“我們也會走出劇場,以‘麻花即興+快閃’等活動形式,把開心麻花的快樂基因帶給中山路街區的游客。從成立到現在,我們已經舉辦了23場活動,同時完成演出超70場,共接待了超2萬人次觀眾。”林文燕說。
“我們的演出時間通常安排在餐飲高峰時段前后,此時消費者的購買力最為旺盛。”林文燕表示,觀眾在觀賞演出之前,往往會先選擇在附近的商圈進行休閑消費;在演出結束后,他們也可能會選擇在附近的商圈用餐或休息,從而進一步帶動了周邊的消費。
從“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到“為一座城收藏一段記憶”,喜劇業態的蓬勃興起,給商圈和景點帶來了消費力,也為廈門文旅商融合發展開辟了更大的想象空間:“看場戲、逛條街、住一晚、吃幾餐”,來自“快樂”的文化流量正在悄悄變為城市的消費增量。(林聞)
(東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