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拂曉,中越邊境1300公里戰線同時爆發戰斗。在廣西憑祥方向,55軍6萬官兵跨過友誼關,任務是配合41軍、42軍的高平戰役,牽制同登、諒山方向的越軍。
1978年5月,朱月華接到軍委調令,從北京軍區第38軍軍長任上平調至廣州軍區第55軍擔任軍長。在當時引發議論。在38軍服役38年的朱月華,此刻正站在關樓上望著霧氣里的山巒。
戰場形勢變化極快。越軍在同登地區利用法國殖民時期留下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五角星形射擊孔布滿山頭。55軍雖說是廣州軍區資歷最淺的部隊,前身包含陳明仁起義部隊和四野老部隊144師,但二十多年在兩廣駐防的經歷,讓官兵們熟悉叢林作戰。
2月17日6點25分,炮火撕開晨霧。55軍163師一萬多名指戰員撲向同登要塞,師長邊貴祥的望遠鏡里映出越軍廣播站,對方正喊著“活捉邊貴祥”,卻不曉得這位獨眼將軍曾在援越抗美時熟悉當地地形。
西南邊的鬼屯炮臺墻壁厚1.2米,三次強攻失敗后,參與修建過炮臺的民兵何國安指出了通風口位置。工兵很快灌進12噸炸藥和2噸汽油,巨響中八百多名越軍永遠埋在了廢墟里。這一仗沒算進統計的殲敵數,讓163師實際殲敵超過6000人,排在當時參戰的29個陸軍師首位。
右翼的165師剛從乙種師擴編,4680名新兵占到全師三分之一。2月23日強攻339高地時,越軍暗堡火力封鎖了道路。新兵陶少文抱起爆破筒撲向射擊孔,用身體堵住要退子彈的越軍。爆炸聲過后,21歲的生命定格在硝煙里。全師官兵受此激勵,連續攻克二十多處據點,推進24公里,擊斃敵人3383人,戰果僅次于163師。
這時高平方向的戰事膠著,原主攻高平的41、42軍在復雜山地遭越軍346師節節抵抗,推進速度滯后計劃72小時。而黎筍急調駐柬埔寨的327師回援,若其與諒山守軍會合將對解放軍形成鉗形攻勢。
東線總指揮2月19日急電55軍“由佯攻轉主攻,務必釘死諒山方向,強攻諒山!”
諒山這座距離河內只有180公里的軍事要塞,被越軍叫作打不破的盾牌,駐守著第3師、327師等精銳兩萬多人。朱月華手里的鉛筆狠狠戳在地圖的諒山標記上:“那就砸碎這塊盾牌!”
3月1日6點30分,大地開始震動。55軍集中三百多門重炮,半小時打出上萬發炮彈。爆炸點像暴雨般砸向文廟高地,越軍的混凝土工事被撕成碎片。這場戰役炮兵共發射13.9萬發炮彈,平均每公里戰線有30門火炮,創下紀錄。
炮火準備后,步兵分三路穿插。163師主攻諒山北市區,164師切斷退路,165師阻擊增援。坦克開到800米近距離直射,步兵趁著爆炸煙塵未散沖進戰壕。487團2營血戰五天五夜只剩113人時,朱月華親自打電話下令:“再調兩門無后坐力炮,必須釘死在陣地上!”老兵回憶,軍長的聲音讓陣地像磐石般穩固。
3月4日清晨,諒山奇窮河上飄著霧氣。164師官兵乘沖鋒舟強渡,391高地的彈雨潑向河面。突擊隊員們沖進諒山省府大樓,把五星紅旗插上樓頂。被俘的越軍中尉低聲說:“炮彈像長了眼睛似的...”當天164師師和163師一起肅清南市區,一天殲敵2000多人。三支部隊配合打擊下,越軍王牌第3師遭到毀滅性打擊,327師、337師殘部潰散進山林。
當紅旗插上諒山省府大樓時,越方還在說中國軍隊沒占諒山,他們認為河北岸只是新城區。3月4日,55軍跨過奇窮河拿下南岸391高地,真正控制了諒山全境。河內當局連夜實行宵禁,蘇聯顧問焚燒文件,通往河內的公路塞滿逃亡車輛。
友誼關的公路上,車輪日夜不停。戰役期間運輸隊向前線送了6184噸彈藥,其中炮彈17萬發,子彈兩百多萬發。運來的六萬斤蘿卜堆成小山,炊事員在貓耳洞架鍋煮湯,熱食直接送到前沿。衛生員梁日明記得最清楚的是野戰手術臺:“血跡沒干過,一天處理過三百名傷員”。
這條20公里長的補給線連著汽車、騾馬和民兵肩挑背扛的三重運輸網。比起越軍缺糧少彈、士兵嚼生米充饑的困境,55軍每個步兵連能分到足量的水果罐頭,熱量供應充足。離邊境最近的傷員轉運站,軍醫院完成一千五百臺手術,兩千多名重傷員通過公路及時轉回國內。
朱月華在奇窮河邊看到最后一車物資卸完,對后勤部長點頭:“關鍵時候,蘿卜比炮彈更養人”。此時部隊已經推進到離河內130公里處,黎筍政權受到震動。3月5日,軍委撤軍命令到達前線,朱月華向指揮部發出八個字電報:“任務完成,申請回撤”。
28天激戰后,統計戰報讓全軍震動:55軍殲敵10951人,俘虜108人,繳獲坦克火炮上百件。這個戰績讓該軍成為參戰9個軍里唯一殲敵過萬的部隊,也創下單個軍殲敵最高記錄。
3月,授勛儀式在細雨中舉行。163師487團2營被授予“攻堅英雄營”稱號時,全營只有三十七人還能站著領獎,他們在探某陣地死守五天五夜,打退越軍十九次反撲。師長邊貴祥給戰士們別軍功章時手微微發抖,這個營的前身是紅軍“大渡河連”,三十四年前強渡天險的精神仍在血液里流淌。
授勛儀式上,55軍共有七個單位、十四名個人獲得中央軍委授勛,數量是參戰各軍中最多的。488團3營接過“能攻善守英雄營”錦旗時,官兵們忘不了開戰第一晚的教訓:越軍假扮平民混入營地,差點造成混亂。
1985年秋天,裁軍命令傳到潮州軍營。會議室里煙霧繚繞,聽到“55軍番號撤銷”的決定,幾位老參謀眼睛發紅。軍長把裁軍令折好放進抽屜:“軍營像鐵打的,官兵像流水,只要血脈不斷...”
整編方案很快落實:主力163師轉到42集團軍,成為守衛南疆的鐵拳;164師調到41集團軍,后來成為海軍陸戰隊的骨干;165師融入新編制。
1997年香港回歸儀式上,首批駐港部隊就有163師抽調的精銳,他們帽徽下的紅色基因可以追溯到秋收起義。當裝甲車駛過維多利亞港,當年在諒山插旗的老兵在電視機前挺直腰板:“看,這是我們的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