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第三黨,還是成立了。
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稱,“美國黨”于當日成立。他說:“今天,美國黨成立,為了把你們的自由還給你們。”
這是繼在X上發帖調查是否應該成立一個新的美國政黨后,馬斯克做出的快速決定。
周五,馬斯克就在X的一篇帖子中公布了他設想中的政黨選舉策略:“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方法是,將重點放在2到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眾議院選區上。鑒于(國會)立法差距極其微小,贏得這些席位就足以成為有爭議的法律的決定性投票,確保它們服務于人民的真正意愿。”
馬斯克沒有指出任何具體的競選活動,到目前,這只是一個試探性的舉動。
很多人都從美國政黨體制和選舉制度角度論述馬斯克的第三黨難以取得成功,這點似乎毋庸置疑。成功雖然很難,但破壞恐怕很容易。馬斯克的第三黨對川普、對共和黨、對MAGA及美國未來會帶來怎樣的威脅和破壞,似乎說的人很少。
為賢者諱?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辯護?
相反,有不少人從積極、正面的角度論述馬斯克成功第三黨的意義,什么“川馬之爭是共同目標下的君子之爭”“川馬之爭是真性情的正常表露”“川馬之爭反映了美國的言論自由”等等。
這些都對、都沒錯。但是,在當下民主共和兩黨爭斗趨于白熱化、趨于你死我活的狀態下,這些大而化之、空乏了了的“甜傻白”的話,對解決美國實際存在的嚴重問題有何用處?
更有人天真地認為,馬斯克成立第三黨能吸引民主黨選票,客觀上對川普和共和黨有利。
馬斯克成立第三黨的理由,主要不就是因為《大而美法案》中提高美國債務和取消電動車補貼嗎?而這兩點恰恰是民主黨極力反對的,這種無差異策略怎么能把人從民主黨那里吸引過來?
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民主黨可以說是鐵板一塊,很團結,很少跑票,而共和黨內部則意見紛亂,差異多多,跑票現象嚴重,這次《大而美法案》投票也是如此。所以說,馬斯克的第三黨不但難以挖到民主黨的人,恐怕只會吸引共和黨內對川普政策不滿的人,比如這次投反對票的那幾個。
更有一種啼笑皆非的說法,說“川馬之間的這場刻意為之的爭執并非真正的決裂,而是一場戰略性引爆——摧毀Rino、已經崩潰的民主黨。不能讓共和黨保持現狀,被民主黨繼續滲透的寄生循環……”
這絕對是宮斗劇看多了的后遺癥。
直接說吧,馬斯克成立第三黨,絕對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親者痛”:川普雙方徹底決裂,川普甚至威脅“驅逐馬斯克出境”,共和黨議員則嘲諷其“政治幼稚”。共和黨基層仍忠于川普,而精英層對馬斯克態度分化,副總統萬斯最終站隊特朗普,導致共和黨內部矛盾公開化。
馬斯克宣稱代表“80%中間派”,但民調顯示獨立選民對其看法兩極分化:56%持負面態度,僅34%支持。其政策主張(如支持全球化、反對關稅戰)難以同時吸引溫和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反而可能兩頭不討好。
《大而美法案》通過后,特斯拉或損失12億美元稅收抵免,SpaceX的政府合同也面臨審查。馬斯克組建政黨被批為“商業復仇”,削弱了其“公共利益代言人”的正當性。
“仇者快”:民主黨漁翁得利,若“美國黨”分流共和黨選票,民主黨可能在中期選舉中獲益。前總統奧巴馬已借機抨擊《大而美法案》“剝奪1600萬人醫保”,呼吁民眾反對共和黨。
“后果嚴重”:如果馬斯克的第三黨能分流共和黨選票的10%,則有可能導致共和黨中期選舉失利,進而影響2028年大選,“MAGA”戛然而止,左派全面復辟。
《大而美法案》投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試想,如果馬斯克掌握了3到5張票,那結果會怎樣真不好說。所以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以馬斯克的實力和個性,絕對干得出來。
馬斯克絕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追求絕對的完美,對人類的理性能力有無比信心,尤其是對他個人的理性能力。在馬斯克看來,美國的一切問題,都在于缺少一個美國黨。當《大而美法案》與共和民主兩黨令馬斯克徹底失望時,馬斯克決定成立代表美國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美國黨,把建立政黨當作翻天覆地的工具,來實現他盡善盡美的天堂。
作為一位企業家,我不吝對他的贊美。但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造車是智商(雅典智慧)問題,管理國家的思想是智慧(耶路撒冷智慧)問題。理解保守主義不需要理解如何造車造火箭的智商,但是絕對需要高得多的智慧。衷心希望馬斯克能盡快調整好狀態,回到他熟悉的科技領域造福人類。
有時候,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造成的破壞力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