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以“半城山水半城園”生態布局,通過多維度、系統性舉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城內“一山一湖一濕地”生態格局和覆蓋全域的水環境監測體系,到城外石漠化治理的綠色奇跡,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鳳凰生態公園。郭斯維攝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生態修復與城市建設融合一直是開遠市委、市政府重點關注的重要課題。
過去,鳳凰生態公園所在地垃圾遍地、河道渾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是一片生態環境堪憂的區域。
2016年,鳳凰山生態修復、鳳凰湖水體整治、鳳凰濕地建設三大工程相繼啟動,僅僅15個月,鳳凰生態公園構建起“一山一湖一濕地”一體化生態系統,徹底改變了開遠市“有河無湖、水濁不清”的舊貌。
2017年建成開放后,這座占地3500余畝、整體綠地面積210萬平方米的綠色明珠鑲嵌在城市版圖之中,于2020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城市綠肺”。
市民在鳳凰生態公園健身娛樂。邱美華攝
“鳳凰花開的時候很漂亮,賞花心情特別好,還有紫風鈴,我們都在數一年開幾次,草地、綠植各方面都好,每天只要沒有事都會來走一下。”說到鳳凰生態公園,市民董慧仙開心地說。
鳳凰湖作為生態修復的點睛之筆,通過濕地系統與生態護岸技術應用,讓周邊空氣及水質得到有效凈化,對調節周邊小氣候也發揮了一定作用。據開遠市生態環境執法監測站工作人員介紹,在近一個季度的監測中,鳳凰湖水質已達Ⅱ類水標準。
良好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吸引白鷺、蒼鷺等珍稀鳥類棲息湖心小島,同時,環湖步道、觀鳥亭、1909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讓這里成為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域,更成為集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得益于科學完善的監測體系和源頭治理的有力舉措,開遠市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2023年起,開遠市主要河流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由輕微污染全面提升至優良水平,均達到Ⅲ類標準。
“目前,水質檢測技術正向自動化、智能化等方向演進,在線監測系統可實時監測傳輸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等大多數水質指標,讓水質監測實現24小時連續監測,實現水質變化的連續捕捉,為水污染精準治理提供數據支撐。”紅河州生態環境局開遠分局副局長馬莉介紹。
開遠市生態環境執法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長虹橋取樣點進行取樣,并就地進行水質檢測。邱美華攝
雨季期間,為保障雨季水質安全,開遠市生態環境執法監測站工作人員加大對石橋、南盤江大橋、長虹橋取樣點的手工監測力度,增加監測頻次,并將手工監測結果與自動監測數值進行仔細比對分析。
城內,綠美河湖與城市相依相伴,勾勒出一幅水綠交融的秀麗畫卷。城外,一場持續十余年的“綠色戰役”正在書寫綠色奇跡。
開遠市地處滇東南喀斯特地貌區,高達73.7萬畝的石漠化土地一度成為生態之殤。多年來,開遠市通過種林、治草、撫育、興業四大舉措綜合發力,持續開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等工作,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與產業振興協同推進的特色路徑。目前,全市累計推廣種植21種經濟林果共5.9萬畝。同時,通過建立全民義務植樹長效機制,引導公眾廣泛參與國土綠化,2025年1月至今,開遠市共完成全民義務植樹63萬株,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0%以上。如今,開遠市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至47.7萬畝,凈減少26萬畝,石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從25.3%降至16.4%。(邱美華、郭斯維、李雪瓊)
來源:開遠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