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6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宏博)“你家孩子最近參加社區公益醒獅班了嗎?”“參加了。咱們社區現在便民活動越來越多了……”近日,光明區玉塘街道玉律社區的這一幕,生動展現了社區服務的蓬勃活力。
連日來,在光明區委組織部、區委社工部的指導下,玉塘街道以黨群共建為紐帶,編織了一張從“油鹽醬醋茶”到“急難愁盼事”的全覆蓋社區服務網。
力量聚在“家門口”
機器狗靈活奔跑、水路兩棲機器人炫酷變形,在深圳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操場的人工智能科技小鋪前,“黑科技”讓師生們大開眼界,光明實驗室研究員劉洲博士化身“科技導游”,為師生們講解“黑科技”展品。
據悉,玉塘街道探索實施“社區合伙人”計劃,已集聚社區黨委科技委員、共建主理人、社區能人141名,常態化組織他們進社區、園區、校園,鏈接科研與服務資源,把社區變成播種科學的“肥沃土壤”。不僅如此,街道還組建了涵蓋黨建、法律、心理等8大領域的社區能人庫,成立8支專業隊伍,每月開展惠民活動。
服務送到“家門口”
“做作業要不要陪?”“孩子總趴著看書怎么勸?”在玉塘街道美好家庭建設工作室里,深圳灣實驗室執行主任袁匯化身“分享達人”,傳授育兒心經,58名家長聽得全神貫注,不禁點贊:“全是接地氣的實用干貨,收獲滿滿!”
玉塘街道創新打造美好家庭建設工作室,探索實施“N位一體”婚姻調解機制,組建調解隊伍,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在高效的服務網絡加持下,工作室將收集到的860余條婦兒心聲精準轉化為服務清單——從解決親子溝通難題的專家“良方”,到長者活動室里的活力“拍打操”;從巧解家庭糾紛的“和事佬”,到撫慰心靈的“樹洞”支持……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如春雨般浸潤居民群眾。
矛盾解在“家門口”
玉塘社區“鄰里茶室”內,一場關于公交站名的討論熱烈進行。
“‘長圳學校臨時停靠站’這名字聽著就像要拆,建議改成‘光僑雅苑站’。”居民王先生提議。經過多輪討論,嶄新的站牌豎立起來,成為居民自治的生動注腳。
茶室旁的“鄰里話匣”里,居民們留下心聲和訴求,社區工作人員定期收集、及時回復。玉塘街道聚焦交通勸導、垃圾分類等“十件關鍵小事”,讓居民關心的問題在茶室里“議、定、解”,截至目前,已累計召開“茶話會”90余場次,收集意見277個,解決問題1274個。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通過黨建引領,社區搭臺、小區議事、家庭賦能,玉塘街道正讓社區自治共治之光,點亮居民群眾“玉”見幸福夢。
(深圳特區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