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7 月 5 日,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 X(原推特)上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正式宣布 “美國黨” 成立,直言要 “還給人民自由”。消息一經發布,迅速席卷全球輿論場,將本就復雜的美國政治棋局攪得更加風云變幻。這一舉動究竟是馬斯克一時意氣用事,還是深思熟慮后的政治豪賭?它又將給美國乃至全球政治格局帶來哪些影響?
事情的導火索,是馬斯克與特朗普在 “大而美” 稅收和支出法案上的激烈交鋒。這項法案于 7 月 4 日由特朗普簽署生效,其中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和清潔能源補貼等內容,像一記重拳,直接擊中了馬斯克旗下特斯拉等企業的要害。一直以來,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領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補貼的支持。如今補貼取消,特斯拉的市場競爭力和利潤空間都將受到極大壓縮。不僅如此,馬斯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心血 SpaceX,也面臨著航天合同被終止的威脅。從經濟利益到商業前景,“大而美” 法案對馬斯克的商業帝國造成了全方位沖擊。
其實,馬斯克成立新黨的想法早有苗頭。早在 6 月 5 日,他便向 2.2 億社交媒體用戶發起投票,詢問是否該創建代表 80% 中間派的新政黨,令人驚訝的是,超 80% 投票者表示贊同。這一結果反映出美國民眾對現有兩黨制的不滿情緒正在蔓延。在 7 月 4 日法案簽署前幾小時,馬斯克再次發起成立 “美國黨” 的投票,約 124.9 萬網民參與,65.4% 的支持率,無疑給了馬斯克足夠的底氣,讓他堅定地邁出了這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步。
馬斯克眼中的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早已淪為 “單一黨”。兩黨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陷入無休止的內斗,忙于利益輸送,真正為民眾謀福祉、關心人民需求的政策少之又少。而他期望 “美國黨” 能夠成為一股清流,代表中間派,打破美國現有的僵化政治生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馬斯克為 “美國黨” 規劃了極具野心的綱領:在財政上奉行保守主義,計劃借助 AI 優化政府流程,十年內削減赤字 50%,節省 1 萬億美元開支;同時大力投資未來產業,推動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太空等領域創新,主張減少監管,最大化言論自由。這些主張聽起來確實振奮人心,似乎為美國的未來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美國黨” 的未來之路,布滿了荊棘。從法律層面看,美國各州對新政黨參選資格設置了重重關卡。以加州為例,要求新政黨吸納本州至少 0.33% 選民或收集 110 萬個選民簽名,這對于剛剛成立的 “美國黨” 來說,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獲取聯邦選舉委員會認可更是難如登天,還極可能遭遇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聯合抵制。在資金方面,組建一個全國性政黨需要長期的巨額投入,僅靠馬斯克個人的財富,難以維系政黨的持續運作。畢竟,政黨的運營涉及到競選活動、宣傳推廣、組織建設等方方面面,每一項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選民意愿方面,長期的兩黨制思維慣性,讓許多選民對新黨持觀望態度。民眾已經習慣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治博弈,要讓他們轉向一個全新的政黨,需要克服諸多心理和現實障礙。
回顧美國政治歷史,第三黨試圖打破兩黨制格局的嘗試屢見不鮮,但大多以失敗告終。1992 年,羅斯?佩羅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美國總統,獲得了 19% 的普選票,卻未能贏得一張選舉人票,最終鎩羽而歸。楊安澤的 “前進黨”,也未能在兩黨制的銅墻鐵壁上撞出一絲裂縫。“美國黨” 能否打破這一歷史魔咒,成功突圍?
不過,馬斯克并非毫無勝算。他作為世界首富,擁有超過 3500 億美元的凈資產,財富賦予了他強大的資源調動能力。同時,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超過 2.2 億的粉絲量,使他能夠迅速傳播 “美國黨” 的理念,動員支持者。而且,當下美國社會對傳統政治的不滿情緒高漲,為新黨的誕生提供了土壤。如果馬斯克能夠將線上的支持轉化為線下的實際行動,構建起完善的政黨組織體系,提出切實可行、符合民眾需求的政策主張,“美國黨” 或許有機會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
無論 “美國黨” 最終能否撼動美國兩黨制格局,馬斯克這一破天荒的舉動,都已在美國政治池塘中激起千層浪。它促使美國民眾重新審視現有政治生態,也為全球觀察美國政治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未來,“美國黨” 將何去何從?是成為曇花一現的政治鬧劇,還是成長為改變美國政治格局的新興力量?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