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成都式幸福仍在繼續書寫——2025年全市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點領域項目595個,總投資4091.5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55.35億元,1-5月完成投資392.37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1.95%,較時序進度(41.67%)高10.28個百分點,提前實現過半目標。
當智慧治堵讓通勤更高效,當低空經濟運用“新場景”重塑城市空間,當“一老一小”服務深入街巷,這座幸福之城的答卷,正展現在2025年每一處的革新細節里。
▲成都市汪家社區拾里庭院,大片的向日葵盛開
『開門治堵』
擁堵指數普降20%,釋放車道116條
2025年上半年,成都持續推進2024年10月啟動的“開門治堵”工作。第一批堵點治理清單的63項任務于6月底已全部完成,第二批151項任務完成率達81%,兩批總計214項任務已完成186項,總體完成率為87%。
“開門治堵”的效果通過一組組數據而具象化:
擁堵指數下降了。通過綜合治理,成都區域交通擁堵狀況得以持續緩解,華西醫院、統力大道成新蒲路口、劍南大道錦城大道路口等點位周邊擁堵指數降幅均達20%以上。
▲華西醫院片區設置的就醫車道、公交專用道
道路資源盤活了。通過退圍拆圍,成都釋放道路空間超21萬平方米、車道資源116條,加快占道施工“還路于民”進度。
出行選擇更多了。通過匹配需求,成都優化公交站點(線路)50處(條),開行通學、通勤定制公交線路204條,覆蓋80余所學校與6個產業園區,“點對點”解決“送娃上學繞遠路”“園區通勤等車久”的問題;持續推進“地鐵+公交+共享單車”三網融合,“最后一公里”難題逐步破解,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持續增強。
▲恢復雙向通行的九里堤路段
上半年的“開門治堵”,辦法齊出,其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莫過于科技賦能“繡花功夫”。
公安交管部門通過“智慧大腦”系統、“AI信號燈”和“空地一體”協同網絡三大技術手段,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智能交通管理體系;成都市公交集團依托BOCC(公交運營調度指揮中心)大數據分析成果,持續優化完善公共交通運行體系,全面提升公交服務品質與運行效率。
另外,為緩解就醫“停車難”和醫院周邊道路擁堵,成都市在今年2月擬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區部分醫院群眾就醫停車難問題“一院一策”工作清單》,隨著治理的推進,21家醫院周邊道路的擁堵問題得到極大改善。
截至目前,“一院一策”清單68項治理措施已完成61項,完成率90%,已新增泊位約1900個,19家醫院信息已接入市級停車管理平臺。從“堵到心慌”到“有序通行”,相關醫院周邊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得以緩解,實現了用“小切口”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線”。
7月1日,針對市民日常高頻出行需求,成都啟動第三批158項治堵任務(堵點治理94項+農村公路排危64項),覆蓋全市23個區(市)縣,本批次任務更是精準鎖定了“上學、就醫、游園”三大場景,將繼續書寫“車暢人安”的成都答卷。
▲三環路蘇坡立交
『智慧治城』
836個場景!成都“超級試驗場”開放
在成都高新區,市民正仰著頭驚訝于高樓上的一幕:百米高的寫字樓玻璃幕墻上,懸停的無人機正替代傳統的“蜘蛛人”人工作業,精準高效地進行清洗……
這是西航投(成都)科技集團在新川科技園落地試點的低空應用場景創新示范項目。該項目使用30-50kg級系留無人機,替代傳統的高風險、低效率“蜘蛛人”作業,無人機清洗作業效率達20平方米/每分鐘/每臺,是傳統人工清洗高空玻璃作業效率的20倍以上。
▲清洗無人機系統圖據新川創新科技園
而在成都東部新區絳溪三線路邊,全新投放的AI環衛機器人正在沿著人行道貼邊清掃、自主識別垃圾、規劃作業路徑,還能自主識別紅綠燈……一系列智能操作,讓現場市民直觀感受到了科技新場景的獨特魅力。
據悉,成都東部新區無人環衛示范場景已投入8臺全場景AI環衛機器人,這些機器人集成了自動駕駛、具身智能、多模態感知等尖端技術。為保障機器人的正常運行,項目還配套建設了自動充電加水站等數字基礎設施。通過這些設施的協同運作,實現了項目區域清掃覆蓋率達95%以上、作業面積超過26萬平方米的目標,為城市清潔提供了有力保障。
▲AI環衛機器人
當前,“場景創新”模式正重構技術產業化路徑。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場景”,強調“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今年3月,成都市數字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突出場景營造,推動形成“需求導向—場景驗證—產業落地”的融合發展格局。
3月,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掛牌“場景創新促進中心”,設立“場景創新部”,系統性開放“城市級”應用場景,幫助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目前,該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已組織56個單位,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以“小切口、細顆粒度、強針對性”為導向,發布場景需求836個、場景供給能力381個。
▲成都環城生態區桂溪生態公園
『全齡友好』
覆蓋養老托育 打造“15分鐘幸福圈”
隨著城市更新的步伐邁進,家門口“小修小補”的攤位越來越少,“修補”單價也因供不應求而上漲。80多歲的市民李常泰因為腿腳不便,家里需要安裝墻壁扶手,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墻壁扶手安裝公司。
后來,在青羊區府南街道同德社區打造的“樂享同德”小程序上,李常泰和老伴看到社區里也有技術不錯的匠人,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聯系社區。沒想到,維修工人接單后很快上門,迅速解決了這個難題。
記者了解到,由社區專門打造的“樂享同德”小程序,廣泛采集了居民需求,精準對接社區資源,挖掘出社區匠人26人,讓配鑰匙、補鞋、縫紉、理發等“小修小補”服務重回居民視野,為居民搭建了線上預約、線下到家的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
▲同德社區
政策的出臺,有力推動了供給能力不斷提升。
近日,《成都市青羊區“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2025年修訂)》正式出臺,提出了8項重點任務。
當前,青羊區已建成養老機構19家、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9個,老年助餐服務設施45個,養老床位3220張,養老護理員培訓率達到100%,獲評“全國第三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3個街道榮獲“全國第三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街道”,基本建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改造不斷提升,現已有托育機構(含幼兒園托班)79個,提供托位數4304個,每千人口托位數4.41個。
▲玉林社區的黃木香盛開,吸引市民打卡拍照
成都的各個社區還在不斷深化智慧養老托育場景的應用。
金牛區西華街道躍進社區推出“線上預約+線下智能辦理”系統,讓3.3萬居民享“15分鐘生活圈”便利。最具特色的“童學農場”實踐體系,將蔬菜種植與德育相結合,讓孩子收獲蔬菜后贈送給獨居老人,強化了勞動教育與社區關懷。
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發展多年的“共享奶奶”項目,則有效回應了“幼有所托”的需求。據介紹,吉福社區充分挖掘社區內部的人力資源,將有熱情、有余力的老年人組織起來,通過協助接送孩子、輔導功課、陪孩子玩耍等,為社區500余名雙職工家庭提供比商業托管更有溫度的替代方案。
▲吉福社區的“共享奶奶” 圖據吉福社區
從打通就醫、上學“最后100米”,到東部新區打造無人環衛示范場景,從構建全齡友好型社會到提升“一老一小”服務能力——
成都以87%完成率的“開門治堵”、26萬平方米的智能清掃版圖、500余名兒童的托管網絡,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幸福答卷”。當科技破解城市痼疾,老人和孩子成為社區主角,2025年上半年,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從數據轉化為每個市民的切身感知。
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