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雨把我困在這里,是昨天很多沈陽人的生活瞬間。
昨天一場陣雨,讓沈陽很多地方成為一片汪洋。
在短視頻網站上也出現了很多吐槽視頻。
從新興板塊到市中心都不能幸免。
圖一是鐵西區興華北街宜家附近。
圖二還是鐵西經開區十三號街,這是個著名的積水點,前年進行了積水點改造,但是還是不能承受昨天這場大雨。
圖三是友好街,市中心老城區也沒有幸免。
于洪新城這個濱河板塊也有排水不暢的問題,甚至還有讓車飄起來的事情發生。
昨天的雨確實挺大,但是也不是每個地方都積水了。
積水的還是那些地方,小編以前就生活在沈陽一個著名的積水點—水晶城一期,這個地方呀,也進行了積水點改造,換上了直徑一米多的排水管,但是大雨依然沒有用,每次天氣預報中到大雨,水務還有帽子叔叔都會提前到來嚴陣以待。
難道這些積水點就解決不了嗎?好像是的,像東貿路水晶城處都換了那么粗的下水管都沒有用,現有條件下還怎么解決?可能有的人會了解到東京的下水管。
上圖為東京下水道,可能有些人刷到過,覺得太震撼了,但是要知道的是東京是多臺風地區,臺風導致的大雨給東京帶來了很多困擾,所以東京才建造了這種讓人震撼的排水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強。在令和元年(2019年)東京遭遇臺風和暴雨時,地下水管道也出現井噴。
當每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時,東京都的排水系統就可能面臨挑戰。盡管近年來東京都已大力推進中小河流的整頓工作,部分區域的排水能力已提升至每小時應對75毫米或65毫米降雨的水平,但整體而言,超過每小時50毫米的降雨量仍可能對東京都的排水系統構成威脅。
所以想要大費周章的學習外國的排水系統就不太現實了,畢竟這個為臺風和洪水準備的,沈陽幾年才會遇到這種情況?
沈陽市的排水管網在解放前就開始建設了,直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地下排水管網總的長度是400多公里。有些排水管道早就趕不上城市的發展了。
所以很長時間,一下雨就一片汪洋。2017年沈陽市被列為全國六十個內澇災害嚴重的城市之一。從2017年起,沈陽開展了為期3年的排水防澇補短板工作,告別“大暴雨后看?!钡木骄?,于是這三年中就有了被大家稱為“拉鏈城市”的說法。
一晃7年過去了,如今到了2025年,“一場大雨見療效”的說法似乎讓很多沈陽人失望了,讓沈陽人懷疑起這些年我們都做了什么?好像積水點改造得并不太成功。
所以我們只能記住一下沈城的積水點。
和平區:
中山路北二馬路
長白中路長白一街
彩塔街文藝路至文化路
砂陽橋下
長白南路(長白二街至長白三街)
勝利大街南十馬路
鐵西區:
興工街北一路橋下
德工街十馬路
騰飛一街攬軍路
北一西路金谷門前
保工街北一路公鐵橋
中央大街5號路
洪湖一街燕塞湖街
北方重工門前
大東區:
北軒盛路輝山大街
觀泉路望花巷
望花街圣安路
望花南街沈陽大學西門
沈河區:
聯盛南巷凌云街
哈爾濱路令聞街
東貿路
方家欄路上木場街
天壇一街二環橋下
皇姑區:
圣安路公鐵橋洞
長江街(崇山路-龍山路)
三環跨線橋下
渾南區:
麥子屯路京東物流園門前
沈本大街全運路
沈中大街白塔河一路
沈本大街全運五路跨線橋下
沈陽南站公鐵橋
蘇家屯區:
十燈線姚千公鐵橋
蘇長線林盛公鐵橋
四環路雪蓮街
迎春北街金山熱電廠
于洪區:
大成橋玉龍山路
赤山路贛江街
松山路汀江街
元江街(橙山路-松山西路)
金湖街沈大路
西江街三環橋下
沈北新區:
鴨綠江北街三環
道義大街蒲河路
沈北路中糧橋
道義大街蒲昌路
沈北路學園街(遼寧大學西側)
沈北路樂業街
沈北路公鐵橋(交通學校南門)
雨潤海鮮市場南門
太湖國際東門
沈北路公鐵橋(交通學校南門)
裕農路燕京啤酒廠
沈北路樂業街
虎石臺北立交橋
蒲河路化工學校
蒲河路蒲河大集橋
大家還知道哪里?快來補充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