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綜合報道 島內大罷免進入最后的投票階段,臺灣“中選會”已宣布24名國民黨民代罷免案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成案,“24+1”罷免案將于7月26日投票、開票。藍綠正式進入罷免與反罷免的決戰。對此,臺內務主管部門前負責人李鴻源日前語出驚人,認為罷免行動之所以選在7月26日進行,就是擔心到了8、9月之后,“一旦連番跳電,民眾將轉而關注更切身的生存問題,罷免訴求將會被邊緣化”。
李鴻源
李鴻源直言,臺灣目前內務最迫切的危機不是政治紛爭,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壓力。他警告,臺灣的燃煤使用比例已達九成以上,面對即將到來的夏季用電高峰,若7、8、9月出現大規模跳電,民怨勢必一觸即發,將直接沖擊原本聲勢浩大的“7·26大罷免行動”。
李鴻源指出,“臺灣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國際變化影響到內務。”他直指,臺灣長期以來對能源與基礎建設的忽視,如今在極端氣候與全球局勢緊張的夾擊下,終于走到了臨界點。“現在是大問題,臺灣內務最關鍵的是水跟電,尤其電力一旦出問題,不只民眾會受不了,連產業界也會忍無可忍。”
李鴻源進一步分析,罷免行動之所以選在7月26日進行,就是擔心到了8、9月之后,一旦連番跳電,民眾將轉而關注更切身的生存問題,罷免訴求將會被邊緣化。“到了8、9月,一直跳電,跳到大家受不了,什么大罷免就沒有了,大家就回去關心電價、冷氣、供電穩不穩,這才是人民的真實生活。”
除了對民生警訊的重話,李鴻源也不忘點出政治算計的可能。他認為,民進黨當局深知賴清德僅以約四成選票當選,是“少數領導人”,施政正當性與臺民意機構穩定性備受挑戰。“只要罷免掉幾席,民進黨就可以變成臺民意機構的多數,他是朝這個方向去算計。”李鴻源直言,這場罷免戰背后,是對臺民意機構結構的再造,甚至攸關未來政策走向。
李鴻源進一步預測,若7月26日罷免案在臺北市等地成功過關,緊接著的補選局勢對民進黨并不樂觀,“萬一不幸被罷掉幾席,補選還是國民黨當選,不是民進黨當選。”在野勢力若借此取得臺民意機構多數,賴清德當局的施政動能將受到更大掣肘。
李鴻源強調,面對外在挑戰與能源危機,應該聯合朝野力量,共同面對,“結果他只有40%,卻沒有要整合,而是繼續推單邊政策,這不符合臺灣目前的狀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