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問問身邊的親戚朋友,有沒有遇到家中老人長期臥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形?
大多數人都會點頭:有,甚至是身邊的親人。前幾年就有位朋友,家里的故事常常讓我掛心。她本是家政公司的骨干,父親倒下那一年,全家人的日子幾乎被打垮。
她的父親是個很典型的中國老人——從小吃苦耐勞,為了孩子們付出了一輩子。三年前,一場腦血栓猝不及防地把他送上了病床。
從那以后,家里原本的“頂梁柱”變成了需要照顧的“孩子”:吃喝拉撒都要人守著,夜里動不動就叫喚,情緒越來越糟糕,有時一句話就能激怒他。朋友不得不辭去工作,每天圍著父親轉。時間一長,連她這個年輕人都開始神經衰弱,更別提家里的經濟狀況了。她常和我說,“自己感覺像是被困住了一樣,既不能照顧好父親,也覺得虧欠女兒。”
有意思的是,和她聊天時,她曾經問我:“你有沒有發現,國外很少聽說哪家老人會像我爸這樣,十年二十年臥床不起,全家人跟著‘陪綁’?”
歐美國家真就沒有那么多“臥病在床”的老人嗎?
“中國式養老”
咱們中國家庭,最怕的就是老人“倒下”。
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的數據,2022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2.8億,其中有4400萬是失能或半失能,即生活無法完全自理的老人。
你可以想象,差不多每六個老人里就有一個不能獨立生活。這些數據背后是無數普通家庭的縮影:為了照顧臥床老人,家庭成員不得不做出犧牲,輕則丟工作、丟收入,重則婚姻矛盾、代際沖突。
長期臥床的老人,哪怕家人再有耐心,也會慢慢被消磨掉。老人容易感染、褥瘡、血栓、營養不良,甚至連情緒都變得敏感而暴躁。對照顧者來說,壓力更是日積月累。“長期臥床”幾乎成了現代中國家庭養老的噩夢。
翻翻新聞和網絡,類似我朋友父親那樣十年、二十年臥床不起的故事,在歐美確實鮮少出現。
這幾年很多中國網友在國外生活,也會驚訝地發現——身邊的西方老人,要么活力滿滿四處走動,要么突然就離世,極少有常年臥病在床、拖累全家的狀況。難道西方養老真的比我們做得好嗎?
有人說,“歐美養老體系完善,老人生病有錢治,有人管。”可如果你接觸過在歐美生活的普通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眼中的養老體系其實遠沒有想象中“高大上”。原因其實很現實,也很殘酷。
“沒到臥床那一步,人就已經走了”
歐美國家醫療體系的現實,其實不那么理想。很多中國人羨慕西方的福利和醫療保險,可事實是,美國、英國、法國這些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成本極高。隨便叫一次救護車、看一次急診,賬單就是幾千美金起步。沒保險,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有保險,也不是“包治百病”。
疫情期間,美國很多普通家庭就因為沒錢看病,被迫在家“硬扛”,有人還沒等到“臥床不起”,病情惡化就去世了。而像中風、心梗、骨折后留下失能的老人,家屬很少能承受長期護理的花費。一年下來,請個護工、住養老院,少說三四萬美元,普通工薪階層“心有余而力不足”。
醫療昂貴、護理難得,這直接導致大部分老人一旦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很快就“自然離世”,壓根沒有長期臥床的機會。
很多歐洲國家,如荷蘭、丹麥、瑞典,福利再好,失能老人也多會選擇“安樂死”或者“姑息治療”——讓人有尊嚴地離世,而不是靠機器、營養液硬撐到身體完全垮掉。
老年病學專家們多次公開表示,“人到末期,強行延壽其實是在延長痛苦。”所以你在歐美國家很難看到“臥病在床十年八年”的老人。
中國家庭對子女有種天然的期待——“養老送終”,哪怕老人全身插滿管子,也要盡力讓他們多活一天。這種觀念讓“孝順”成了一種道德高地。但在歐美國家,人們對生老病死看得更“冷靜”甚至“理性”。
醫生會建議家屬:“如果病情無法逆轉,不如讓老人走得體面點,減少痛苦。”主動拒絕過度醫療、尊重自然規律,在西方被普遍接受。
說得難聽點,有的西方人甚至認為,為了讓老人多活幾年,讓全家人都跟著受苦受累,是“不人道”的。法國、德國、瑞典等國家的法律規定很明確,醫院不會輕易對末期病人采取“無謂搶救”。這跟中國的“拖到最后一刻”差異非常大。
你可能沒注意到,歐美社會的平均壽命雖然不低,但“健康壽命”反而比中國人短。英國公共衛生署發布的《健康壽命白皮書》顯示,英國人平均壽命超過81歲,但健康壽命只有約63歲。
換句話說,不少人60多歲后生活質量急轉直下——可這個階段他們一旦喪失自理能力,大都選擇進入“生命終結通道”。歐美失能老人極少“茍延殘喘”,自然也就看不到長期臥病在床的現象。
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歐美人對“死亡”沒那么忌諱。美國有“生前遺囑”,老年人大多會提前寫好“不要搶救、不要插管”等要求。
家屬也尊重他們的選擇。在這種環境下,“多活一天”不再是唯一目標,“活得有尊嚴”成了更高的訴求。
高昂的護理費用把人“勸退”了
說到底,經濟壓力也是關鍵。你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問問普通家庭,誰能負擔得起一個全職護工?很多人咬咬牙,能請幾個月就算不錯。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在全球通用,但歐美“久病”這關,許多人是“直接跳過”的。
數據顯示,美國長期護理的平均年費用接近6萬美元,遠超多數家庭的承受能力。德國、法國雖然有政府補貼,可床位緊張、排隊時間長,有的老人等不到住進去就已經走了。
再看看國內,哪怕條件不算好,但家家戶戶都在“咬牙撐著”。親人輪班、請保姆、甚至社區幫忙——這種家庭式的苦撐,是中國特有的“柔性養老”。
歐美國家則是“硬碰硬”:護理太貴,老人難拖太久,更多依靠醫療系統判斷“什么時候放手”。這看似無情,其實也是對家屬和患者本身的一種“解脫”。
不少人說,歐美國家老人健康,主要得益于他們從小注重鍛煉、飲食科學,且國家重視“疾病預防”。確實,西方社會普遍推廣健康管理,從中年起就培養鍛煉習慣。
慢性病篩查、膳食指導、康復護理,這些都比中國做得更細致。比如芬蘭、瑞典的老人,70歲還能騎自行車出門買菜。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多次提到,歐美老人健康壽命之所以比亞洲人短,部分原因也是他們“用生命的厚度換長度”——年輕時很自由,老了也活得“瀟灑”,不拖累子女。
可是,真正躺到無法自理時,家屬和醫生多會選擇“終止治療”。
如果說,醫療和觀念讓歐美老人很少長期臥床,那么藥物和毒品則進一步拉低了“臥床率”。別以為發達國家毒品管控有多嚴,其實歐美毒品泛濫的問題比我們想象得嚴重。
美國、加拿大、英國這幾年因為阿片類藥物(止痛藥、鎮痛劑等)濫用,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率高居不下。歐美藥店里止痛片動輒一大瓶,老人常年依賴止痛藥“頂著”過日子,等到藥物無效,病痛加重,人也就很快離開了。
歐美普通人很難承擔高昂的醫療和護理費用,遇到嚴重慢性病,只能靠止痛藥、鎮痛藥拖延。毒品和處方藥的泛濫,讓一些人五六十歲就提前“離場”。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你很難看到中國式“臥床二十年”的老人。
該如何面對“老有所養”這道難題?
老齡化社會的大幕已經拉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要面對“家庭成員失能”這道難題。我們要不要學歐美?直接“放手”、拒絕過度醫療?還是要繼續用“孝道”支撐自己的選擇?其實,這里沒有唯一的答案。
更多專家呼吁,未來養老一定要“家庭+社會+制度”一起上。
像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推廣居家護理、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醫院等模式。國家也在鼓勵“長期護理保險”,幫助家庭減輕壓力。這些探索,能不能像歐美那樣,讓老人“走得快、走得好”,又不丟掉中國人的情感寄托?可能還需要時間檢驗。
未來中國的養老之路怎么走,值得每個人思考。你希望父母、自己老去時,是安靜體面地離開,還是“床前孝子繞膝”,哪怕辛苦也要相伴到最后?這個選擇,可能才是所有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參考資料
《長期臥床,失能老人如何防范多種并發癥?》科普時報,2022-12-14
《為什么在歐美沒有常年臥病在床的老人?》健康界,2024-04-17
《健康長壽的6個好習慣,你做到了幾個?上了年紀更要堅持!》健康時報,2025-06-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