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新疆人,誰是他們心里的“李嘉誠”,答案大概率會是孫廣信。
一個在烏魯木齊普通工人家庭長大的孩子,三十多年后,竟然在大西北闖出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新疆天高地遠,信息、資金、資源都不如內地發達,做個小老板都夠嗆。
可孫廣信,愣是在這里攪動了中國企業界的一池春水。
但最近幾年,有關他的新聞有點魔幻:虧錢賣殼、變賣資產、賬面資金緊張、身家縮水、集團支柱危機……
最勁爆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對外宣布,自己辛苦幾十年打拼下來的“家業”,最后要全部上交國家,不留給自己的孩子分毫。
孫廣信的出身極為普通。1962年,他出生在烏魯木齊的一個工人家庭。家里孩子多,物質條件艱苦,高考也沒考上大學。很多人到了這一步可能會認命,但他不甘心。參軍、復員、下海,那是80年代年輕人能選的最主流路。他選擇了其中最苦的一條:創業。
退伍時,身上攢了點積蓄,湊了3000元,拉著一群同樣不服氣的戰友,弄了個“光輝工貿公司”。起步的時候啥都不會,什么賺錢干什么,推銷過推土機、做過石油貿易、進出口石油機械、開過酒店、搞過房地產……這條線索看下來,倒有點像新疆改革開放30年縮影。
生意是摸著石頭過河。據說他最早跟外企做生意,對方挑來挑去,最后沒選他,他愣是厚著臉皮纏著對方,一番死磕,終于爭取到合作。那一單賺了些錢,才有了后來的廣匯。
后來回憶起來,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吃虧是福,虧得起才有資格贏。”這在新疆那種吃苦耐勞的文化里,非常有共鳴。
孫廣信的商業版圖,基本上就是“廣匯系”四大塊:能源、汽車、物流、地產。其中能源和汽車,最能打,也最能體現他的生意頭腦。
早些年他一頭扎進能源行業,買礦、煉油、進出口天然氣,還做過石油設備代理,吃上了中國能源結構升級和新疆大開發的“紅利”。但真正讓他“爆發”的,是汽車。
2002年,他敏銳地嗅到中國家用車市場快要“井噴”,一頭扎進了汽車經銷行業,瘋狂地收購整合全國各地4S店。2011年,廣匯汽車就成了全國乘用車經銷商的“頭牌”,營收一路飆升,2016年突破千億,后來甚至超過了行業里的“龐大集團”和“中升集團”。這時候的孫廣信,風頭一時無兩,被叫“西部商業教父”、“西北孫老虎”。
但外人只看到風光,沒人注意背后的風險。中國傳統汽車銷售,是典型的“高杠桿、低毛利”生意,4S店靠賣燃油車掙錢、靠金融貸款拉資金。只要行業不變天,大家都還能混。可自從新能源車進場,模式變了,直營、互聯網直銷開始“釜底抽薪”,經銷商利潤越來越薄。
2018年,孫廣信迎來了人生一個大轉折。那一年,恒大集團帶著145億元巨資入股廣匯集團,成為二股東,瞄準的正是廣匯汽車。
可惜,恒大后來自己出了問題,房產、汽車兩頭爆雷,對廣匯系的“加持”變成了拖累。廣匯汽車雖說還是頭部,但早已“利薄如紙”,2022年直接虧損超26億元,到了2023年雖然扭虧為盈,可凈利潤只有不到4億元,凈潤率僅0.46%,經營壓力山大。
最狠的是2024年8月28日,廣匯汽車宣布終止上市并摘牌。市值巔峰時破千億,如今跌到地板價,廣匯系一下少了半壁江山。
你說孫廣信后悔嗎?沒人知道。但廣匯系的麻煩遠不止汽車。能源業務同樣面臨下行壓力,2024年廣匯能源歸母凈利潤29.61億元,結果分紅方案卻定了將近40億!派現比例高達134.27%,這波“超額分紅”,投資者先是高興,接著就是滿頭問號——公司賬面錢都不夠,分紅的錢哪里來?一看,是把家底、資產能賣的都賣了,甚至把“殼”資源都拋了。
最典型的操作,就是把持有的新疆合金投資20.74%股份賣了,凈到手5.99億,三年前買的時候可是花了7.5億,實打實虧了錢。連廣匯能源15.03%股權也轉給了“普寧首富”張峻,換了62億元。賣到什么程度?2025年一季度末,廣匯能源賬面貨幣資金還有40.98億,可短期借款96.13億,一年內要還的非流動負債40.67億,資金窟窿不小。
面對壓力,孫廣信還能挺住嗎?從數據上看,2023年廣匯集團總營收2100多億,凈利潤44億,總資產近2500億。但光鮮數據背后,債務壓力大,核心資產收縮。2024年胡潤榜上,孫廣信財富已降到290億元,和華凌工貿的米恩華家族平起平坐,連新疆首富的位置都變得擁擠起來。
更麻煩的是,他手里能變現的牌已經不多。汽車板塊退市,能源業務業績下滑,物流業務也在跟著搖擺。廣匯物流還因為歷史上虛增業績被“ST”,如今業務主要靠能源物流。最關鍵的“現金奶牛”,其實就是廣匯能源。偏偏煤炭、天然氣這些傳統能源業務,在2024年之后遇到產業周期下滑,市場在收縮。
有的網友會問,“為啥分紅比例那么高?”其實說白了,就是為了給投資者“信心”,同時籌錢償還各類債務。可高派現的背后,是公司整體經營壓力在上升。公司去年底還通過股票質押來融資,累計質押數量達到10億股左右,占控股股份的44.9%。質押率這么高,投資者心里能不慌嗎?
說到這里,孫廣信“賣資產、還債、降杠桿”的策略,其實是主動認清形勢。和一些企業家死扛到底不同,他的風格偏理性,甚至有點冷靜到“殘酷”。能賣的都賣,能讓的都讓,先讓企業活下去。對個人財富的執念,他似乎比絕大多數富豪淡得多。
網上也有聲音調侃:“新疆首富這日子,過得還沒普通老板滋潤。”可在新疆,孫廣信還是有他的擁躉。畢竟,他“白手起家”、靠一己之力把廣匯做大做強,對本地經濟、就業的帶動巨大。他還喜歡打籃球,投資體育事業、支持慈善捐贈,廣匯籃球俱樂部是新疆的城市名片,他自己也是新疆球迷心中的“老板”。
很多企業家面對危機會選擇保本求穩,孫廣信則選擇“賣、賣、賣”。他有句名言:“人一旦超越了養家糊口這個階段,錢的意義就失去了。”這句話,如果出自哪位“清流大佬”嘴里,可能被網友噴是“人設”。但看他過去20年的操作,這的確像他的行事風格。
最讓人佩服的,還是他的“裸捐”承諾。孫廣信多年前公開講,“我的目標,是把廣匯辦成世界一流企業,最后全部交給國家和社會,決不留給自己的孩子。”到現在,這個態度沒變。要知道,他有兩個兒子都沒被安排進核心業務,早年還送到國外留學,成年后各自發展。他的家族成員,沒有一個靠“二代光環”拿實權的。
有人認為,這是無奈之舉。也有人說,這其實是企業家看透財富本質后的主動選擇。畢竟,像李嘉誠、曹德旺、潘石屹等企業家,也都有類似的“裸捐”或“全部公益化”的意愿。
但在中國的西部、新疆,一個家族企業主這樣做,影響其實更大。一方面是本地觀念里“打江山給子孫守”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家終極“托付”的難題擺在眼前。把企業交給誰,怎么延續?孫廣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一個很激進的答案。
當然,他也不是“無欲無求”。你如果問烏魯木齊的本地人,大多會告訴你孫廣信私下挺低調,喜歡打球,做慈善,性格里“帶點軍人味”。但骨子里,還是那個“新疆老虎”,敢做敢當。
比如六年前,他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買下了14萬公頃土地,想建風力發電場,結果項目血虧,最后不得不割肉止損。還有前幾年買殼炒作新能源、物流,最后沒成功,也很快撤退,避免拖累主業。這種“敢投敢撤”,看著有點莽,但其實是商人極致理性。
每個周期來臨,他都能活下來,但也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廣匯汽車退市、能源資產變賣,這些選擇,在外人看來是退縮,但在他看來,是把公司帶進下一個周期的“必要犧牲”。成敗對他來說,似乎已不重要。
也有人問,孫廣信這樣做,值嗎?如果把千億家產全交國家,不怕家族吃虧嗎?在我看來,商業的終極,真的不只是家族傳承。尤其在中國這種“政策與市場并行”的環境,民企能活到最后、度過每一次周期,才是最大的本事。
企業做大了,責任更重,家族本身未必能駕馭。能把企業做好,活得久,創造就業和稅收,比家族傳承更有意義。財富最終流向社會,是市場規律,也是歷史趨勢。
有人說他是“新疆李嘉誠”,其實他又和李嘉誠不一樣。李嘉誠多次調整資產結構,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而孫廣信,從出身、到創業、到決策,始終帶著點“江湖”和“鐵漢”氣。他有過輝煌,也有過至暗時刻。敢于裸捐、敢于斷臂求生,這種魄力,在中國企業家群體里,其實不多見。
今天,廣匯能源還在努力渡劫,孫廣信也在用自己方式“收官”。在廣匯汽車摘牌、能源主業收縮之后,他的企業版圖已經今非昔比。可在新疆人的記憶里,他依然是那個“靠自己白手起家,把企業做到千億規模”的傳奇人物。
至于他的財富,未來究竟能否像他想的那樣,最終全部上交國家?廣匯集團和孫廣信家族,能否順利完成轉型,帶著企業走進下一個十年?這些問題,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孫廣信已經把屬于他的時代,活成了別人難以復制的樣子。
參考文獻
廣匯能源2024年度分紅方案公告及相關投資者交流記錄
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
和訊網、新浪財經、財新等公開報道《廣匯汽車摘牌退市:千億營收的“末路突圍”》《廣匯系的債務迷霧》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