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個夏天對于李氏家族來說,并不算好過。
誰能想到,曾經叱咤商界的地產大亨"李超人",竟然在北京朝陽區姚家園的御翠園項目上波折不斷?
這個捂了23年的豪宅地塊,七折甩賣仍成燙手山芋,甚至傳出"買家不敢接盤"的詭異風聲。
這反常的現象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曾經叱咤風云的李氏家族正在經歷的前所未有的困境。
難道,屬于李氏家族的黃金時代,真的要落幕了?
2025年6月,北京朝陽區姚家園的御翠園售樓處,這個由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開發的豪宅項目,打出了"七折甩賣"的醒目廣告,均價從備案價9.8萬元/平方米驟降至7萬元,總價直降百萬。
令人意外的是,這場看似誘人的促銷最終卻以暫停銷售、價格回調收場。
御翠園項目的命運堪稱李嘉誠商業帝國的一個縮影。
這個北京東四環的地塊,早在2001年就以每平方米1750元的"白菜價"被和記黃埔收入囊中。
在隨后的23年里,這塊黃金地皮經歷了令人咋舌的"蝸牛式開發",直到周邊房價飆升至10萬元/平方米時才姍姍來遲地動工。
這種典型的囤地牟利模式,曾經是李嘉誠縱橫商海的制勝法寶,如今卻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遭遇了滑鐵盧。
2024年10月項目開盤時,正值北京樓市陷入低迷。開發商不得不以7.6萬元/平方米的"骨折價"促銷,雖然周末單日看房人數突破2000人,但實際認購量卻不足兩成。
更耐人尋味的是,促銷沒持續多久,項目突然宣布暫停銷售,理由是"期轉現手續辦理"。
而據內部人士透露,重新開售后價格將回調至8萬-8.5萬元/平方米。這種反常的價格策略,折射出開發商在急于套現與維持市場信心之間的兩難處境。
開發商甚至不得不向早期高價購房者提供最高100萬元的差價補償,以避免可能出現的"房鬧"事件。
這種在香港都極為罕見的補救措施,恰恰印證了李氏家族在內地市場的信用危機正在不斷加深。
就在御翠園陷入銷售困境的同時,李嘉誠的另一項重大商業決策正在引發更大的爭議。
2025年3月,長和集團宣布將旗下43個全球港口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交易金額高達228億美元。
其中最為敏感的當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兩個港口控制著全球貿易總量6%的咽喉要道,更是中國對美洲貿易60%的必經之路。
這筆交易的時機選擇可謂極其微妙。就在交易宣布前不久,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剛剛公開威脅要"武力收回運河控制權",而巴拿馬政府隨即配合美國對李嘉誠旗下港口展開審計,甚至放風稱"特許經營權可能違憲"。
面對如此敏感的地緣政治環境,李嘉誠選擇套現離場的決定,被香港《大公報》毫不留情地痛批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這場港口交易風波暴露了李嘉誠戰略判斷的重大失誤。
他既低估了中美博弈背景下基礎設施資產的敏感性,又高估了西方資本市場的避險能力。
在貝萊德財團接手后,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立即表態反對"所有權過度集中",而特朗普更是公開宣稱"美船只應免費通行巴拿馬及蘇伊士運河"。
與此同時,長和集團保留的中國港口資產,如鹽田港、香港貨柜碼頭等,反而因為這筆交易而凸顯出"中國賺錢外國花"的投機本質。
李氏家族的衰落軌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政治層面,李澤鉅被排除在香港特首顧問團名單之外,長和在"賣碼頭"事件中遭到官方媒體的嚴厲批評,與曹德旺等堅持"產業報國"的企業家形成鮮明對比。
在商業層面,捂地囤貨、高杠桿套利等傳統財閥玩法,在"房住不炒"和國家安全審查日益嚴格的新環境下已經難以為繼。
在戰略層面,押注歐美基建卻誤判地緣政治風險,通過巴拿馬港口交易也許能套現190億美元,但付出的代價是永久性喪失戰略資產和民族企業家人設。
結語
如今,當李嘉誠面對潮水般的質疑保持沉默時,人們不禁想起他曾經的名言:"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但歷史終將證明:當商業精英的精明算計超越家國底線時,最后一個銅板或許就是信譽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