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個案的時候,有個很有意思發現。
一些詞,中國人聽了是毫無反應的,說不到心里去。
換個詞,人才能恍然大悟。
比如我說一個人情緒不好,對方無動于衷。
我說一個人心態有問題,對方馬上點頭。
年紀大的更加是如此,年輕的因為網絡看得多,所以稍微好點。
但實際看下來,也好不到哪里去。
起初給我造成一些阻礙,要知道,修學的時候,那些術語是隨口就說。
但到了實際應用,我發現完全不能那樣。
別以為是接地氣不接地氣的問題。
我告訴你不是。就是有一些詞,跟咱們的土壤格格不入。
雖然一直在說,但就是不符合中國人的調性。
一些詞的里子和面子
有幾個詞,是我個人的經驗總結。
對中國人用前面的詞,雖然也能聽懂,但感覺怪怪的,沒有那么絲滑,對方也多半無動于衷。
用后面的詞,對國人卻十分管用。
1.抑郁→ 要說人喪。
2.焦慮→ 要說心神不寧。
3.心理咨詢→ 要說開導。
4.同理心→ 要說將心比心。
5.心理治療→ 要說修心養性。
6.人格障礙→ 要說性格偏執。
7.邊界感→ 要說分寸。
8.情緒→ 要說心態。
不是說前面的詞不對,那些詞很科學,很精準。
但在跟國人打交道的時候,精準不一定有用。
人與人之間,講究的是一個“通”字。
話沒說通,字字珠璣也沒用。
比如“邊界感”和“分寸”。
前一個詞,聽起來就像是人和人之間要畫一條三八線,涇渭分明。聽著就冷冰冰。
而后一個詞,“分寸”,妙就妙在其中有彈性,有溫度,有智慧。
它承認人與人之間需要距離,但又暗示距離是動態變化的,需要用心去把握。
當然,這么強行解釋,我認為也是落入下乘了的,很多東西只能品悟,說出來就變味了。
外來詞為何水土不服
有些詞進入國內很多年了,按說早已同化成共識。比如“情緒”,一個很正常的詞語。
可用在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身上,對方表示充耳不聞。
年輕人好一些,也比較有限。
我的觀察是,去跟一個人說“情緒很差”,對方可能比較生氣。
但要是說“心態很差”,對方估計能氣得跳起來。
我思考,一些外來詞進入咱們語境的時間還比較短,沒有承載足夠多的意義。
就“情緒—心態”一組詞來說,古語早就有“心態決定一切”“心態要擺正”的訓誡,歷史悠久。
從古至今,如果兩個人起了爭執,或者在事業上較勁,都以“我心態比對方強”為贏。
“你心態不好”,也多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教訓。
而“情緒”一詞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語境。
“你情緒不好”,怎么看都是咨詢師對個案說的。
類似情況數不勝數了,明明網上到處都是“抑郁”“人格”“同理心”這些詞,現實中卻十分割裂。
好像網絡是一個世界,生活是另一個世界。
大家在網上熟練地使用這些術語分析明星八卦、社會事件,一套一套的。
可一回到自己的生活里,面對自己的親人朋友,面對一地雞毛的瑣事,那些詞就失靈了。
最后還是得用老祖宗傳下來的詞,才能把話說透,把事辦妥。
年輕人為何也是如此
上了年紀的人,對一些新鮮用語接觸不多,可以理解。
但一些年輕人,明明了解最新的說法,可實際接觸下來,外來詞的效果還是一般。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熱議,一個名校畢業的女孩,工作幾年后,感覺身心俱疲,去看了心理醫生,診斷是中度抑郁。
她按照醫生的建議,吃藥、做咨詢、學習各種心理學知識,試圖用“正念”“認知行為療法”來自救。
她把自己的經歷發在社交媒體上,用了大量的專業術語來剖析自己的病癥。
評論區很多人表示支持,同樣用那些術語跟她交流。
但有一個高贊評論,畫風完全不同。
那個評論是一個看起來像長輩的ID留的,只有短短一句話:“姑娘,別想那么多,找點事做做,養幾盆花,或者去爬爬山,讓自己累一點,就好了。”
女孩一開始很反感,覺得對方根本不懂抑郁癥的科學原理,是在說風涼話。
后來呢,她找的咨詢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太枯燥了,她不想做,然后真的聽從了那位網友的意見,開始在陽臺種番茄,每天澆水、施肥、除蟲,看著番茄一點點長大、變紅。
然后還真的開始每周去爬山,每次都累得氣喘吁吁。
幾個月后,她發了一條動態,說感覺好多了。
“我好像找回了一點活著的實感。”
最終證明,其它網友在道理上全對,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那名網友對。
古人講究“格物致知”,通過與萬物交流來獲得內心的安寧和智慧。
養花、爬山,就是一種“格物”。
當一個人全神貫注于一件具體的事物時,“心神不寧”的狀況自然就緩解了。
比起分析“抑郁”的成因,直接去做一件能讓“心”安下來的事,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更直接,也更有效。
總的來說,因為咱們這幾代的國人比較特殊。
快速發展的幾十年,舊的新的一熔爐,什么都有。
但骨子里,大家還是傳統的。
嘴上可以說著最新的網絡熱詞,心里信的還是老祖宗那套為人處世的道理。
精神上的根,還扎在幾千年的文化土壤里。
西學為表,中學為里
因為從事相關行業,我知道,現在學術上,用語全是西方化的。
教科書、論文、行業標準,全是翻譯過來的體系。
不在那個話語體系里說話,就顯得不專業。
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大家還是按照最傳統的方式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更多地依賴“人情”“面子”“分寸”“眼力見兒”這些傳統標尺。
一個博士生,如果不懂得在飯局上給領導敬酒時說幾句場面話,很可能被認為“書讀傻了”。
一個再優秀的咨詢師,如果不能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去開導人,也很難獲得真正的信任。
西方的文化,像一層外衣,披在身上,看起來很光鮮,很現代。
但脫下外衣,內里穿的還是中式的里衣。
那套里衣,才是讓人感到安穩和自在的。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很多時候,中國人為人處世,靠的不是學來的理論,而是那種“不學而能”的良能。
更認“心態”,不認“情緒”;更認“分寸”,不認“邊界”。
人是很奇怪的,越是想把一個東西分析得清清楚楚,條條框框都列出來,反而越是糊涂。
比如“焦慮”,這個詞把一種狀態給釘死了。
一旦一個人被貼上“焦慮”的標簽,就好像得了一種病,得去治。
但換成“心神不寧”,感覺就不同了。
“心神不寧”暗示的是一種暫時的、可以調整的狀態。
心神,心神,是可以“收”回來的。
今天不寧,明天或許就寧了。
它給人和希望,也給人留了余地。
語言是有力量的。
它不光是描述世界,它還在塑造世界。
長期使用一套冰冷的、過于理性的詞語,人的感覺也會跟著變得冰冷和疏離。
而使用一套有溫度、有彈性的詞語,人的內心也會變得更柔軟,更有韌性。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詞語也是一種“念”。
天天念叨“抑郁”“焦慮”,心里就真的會種下這些種子。
不如去念念“清凈”“自在”“隨緣”,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回響。
綜上而言:跟中國人打交道,要懂得用中國人的方式。
別總想著拿一堆新名詞去“教育”人。
很多時候,不是別人不懂,而是別人不認。
真正的高手,是能把最深刻的道理,用最家常的話說出來。
就像一個好廚子,用最普通的蘿卜白菜,也能做出一桌好菜。
多看看古人的書,多品品老祖宗的話,里面的智慧取之不盡。
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詞語,都是經過時間淘洗留下來的金子。
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無窮的奧妙。
把這些詞吃透了,用好了,在人生的各種場面上,自然會游刃有余。
至于那些時髦的外來詞,在沒有徹底被同化前,不必奉為圭臬。
還是得說中國話,辦中國事,修一顆中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