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吖,我是慕姑娘!
一個熱愛旗袍、熱愛乒乓球、熱愛寫作閱讀、熱愛文學,努力發光發亮的單親媽媽!
作者丨耶雅億
編輯丨慕霂
雅億寫一個令人深思的真事兒。
對你的家庭教育,一定有啟發。
在北大的千千萬萬畢業生里,有一個前途灰暗甚至四處碰壁的博士生,失業十八年,沒有娶親,一生坎坷。
1
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
培養出
一個只會讀書的孩子
1966年,在湖南常德一個農民家庭。
父母將希望寄托到兒子張進生的身上,兩個姐姐早早承擔家務、出去工作,他只管讀書。
在小學階段,張進生的學習效率比同齡的的孩子高很多,這個讓張父欣喜若狂,堅定兒子可以出人頭地的想法。
家中的農活從未落在張進生的頭上,家務全都由自己的姐姐幫忙處理。
靠著優異的成績,張進生進入當地的重點高中,又以優異的成績奪得了常德高考狀元的名號。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考上大學不容易。
張進生走到哪里,都會人親切稱呼他為‘大學生’。
1984年,18歲的張進生在村民熱烈的祝福聲中,來到湖南醫科大學。
大學四年,張進生的成績優異。
在當時,國家實行的是大學生分配工作制度,張進生依靠自己的優異成績被分配到一家天津的醫院。
2
選擇的是父母喜歡的專業
而非自己喜歡的
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不太會轉彎
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張進生與家人有分歧:張進生喜歡土木工程專業,家人卻讓他報考醫學專業。
父母認為醫生才是‘金飯碗’,不僅收入高還工作穩定。
張進生因為父母而報考了湖南醫科大學,沒想到,讀大學后才發現自己有暈血癥。工作后,張進生不能進入手術室,不能從事父母最心儀的外科醫生工作。
工作的不順讓張進生變得更加孤僻。
他不善交流,常在自己的情緒里頂撞領導、同事。
在醫院工作兩年后,他又選擇讀研。
1995年,張進生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研究生,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的博士,不僅如此,這時的一所英國名校也對張進生拋出橄欖枝。
張進生的家庭不富裕,供他讀大學已是砸鍋賣鐵,沒錢送他留學。
1998年,他因為付不起去英國留學的20萬元定金而變得抑郁,后來就休學了。休學期限為六個月,但他一年多未回來,于是學校只能按照規定將他開除。
3
談戀愛受打擊
他對女友大打出手
雖然博士生沒讀到畢業,但張金生仍然是高學歷。
他曾申請長沙一家大醫院的副院長職位。筆試很順利,但是當面試和院長聊天時時,他因為語無倫次而失敗了。
在別人的介紹下,張進生來到蘭州一家醫院實習,薪資為一千元。
他并不滿意這個工資,但他已經30余歲,難道還能一直向家里要錢?他只得默默埋頭去干。
他在這個醫院待了三年,找不到鉆研的方向,又不喜歡臨床的繁瑣。醫院不養閑人,他只能被降職,失去了很多繼續學習的機會。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張進生和一個小護士有了戀情,他一度振作起來,希望給對方美好的生活。然而,情侶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肆無忌憚地爭吵。
有一天,他的女朋友脫口而出:你的工資配不上學位,你真是眼高手低。北大有什么用?到后來還不是在這打工?掙那么點工資,也就這點能耐了。
這些話語,都踩在了張進生的死穴上。
張進生一拳打在女朋友的臉上,然后沖出門去。自尊心受到打擊的他,在怒氣中做出兩個嚴重錯誤的決定——第一,他氣沖沖地從醫院裸辭了。第二,他放棄了自己學習數十年的醫學,開始自學數學。
他每天除了吃飯就是在圖書館鉆研深奧的數學,他跟姐姐借了一千元去北京拜訪清華大學著名的數學家。結果沒見到數學大師,就寄宿在大學同學的宿舍里。
在北京寄宿的時候,他發現以前的同學已成為各自領域的精英。大家為他的處境感到惋惜,勸他認清現實,回到原來的職業,減輕親人的負擔。
他卻覺得大家都是在嘲諷自己,一氣之下,他做了第三個錯誤決定:流浪。
他在北京,過上流浪漢生活。
他住在隧道和橋梁里,像個乞丐一樣生活。
三年后,張進生的姐姐接到電話,得知張進生被北京的收容所送回老家。
此時的張進生,已經滄桑如“六七十歲的老人”,瘦得只剩皮包骨,“棉衣襤褸,穿兩種不同風格的鞋”。
孤僻的性格、女友的離開、工作的不順、夢想的破滅……最終,曾經大學生的風光沒有了,他成為全村最窮的光棍。
姐姐們不能照顧他一輩子,就向當地政府申請了貧困津貼。
根據他的特殊情況,當地民政部門迅速為他提供了農村貧困救助。
家人們依舊希望他振作起來,出去工作,但張進生萬念俱灰,他覺得做其他事是在浪費時間,生活已沒其他出路。
4
給我們育兒的
幾個啟發
張進生的故事,給雅億自己教育孩子們產生了兩點啟發。
第一,父母要對孩子的短板有洞見、有相應的對策。
如果孩子成績好,我們很容易看他什么都好,忽略他性格與社交力的短板。
特別是底層父母,對孩子的規劃往往太過功利,太過短視。
如果張父不是一味陶醉于他的高分,而是看重培養他的情商與抗挫折能力,多鼓勵他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果高考填志愿,他們更尊重孩子心愛的土木工程專業,會怎么樣?可能避開了“暈血”這個坑,他在接下來的專業路上可以走遠。
如果張父母知道孩子的動手能力又不強,鼓勵他選擇理論性更強的專業,會不會避開一些坑?
如果張父母讓他多承擔一點家務與農活,在現實磋磨里培養謙卑與耐性,他會不會走得更好?
第二,越是貧困家庭,越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
擊垮張進生的兩件事情,一是他考上英國某學院,付不起二十萬。二是,女朋友藐視他收入低,他不知道如何應對。
令人驚訝的是,他到三十多歲才意識到自家的經濟情況不好。他到三十多歲才知道大多數女生擇偶的重要標準是男方的經濟收入。
這兩個常識,他竟不知道。
因為,他活在“一心只讀圣賢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假象里。
一直到他在北京流浪、被遣送回村、靠著姐姐養活自己,他仍然認定“只有讀書,鉆研數學,解決某方面科研難題,才是唯一的道路。”
偏執,固執,但也非??上?。
如果父母的起點再高一點,眼界高一點,幫助孩子意識到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團隊合作、需要借助于平臺,需要謙卑受教,融入集體,他會不會早一點開竅?
如果父母刻意培養他早早提高抗挫折力,勤工儉學,多接觸社會,那么他的思維會不會不一樣?
情商教育,越小越好教。
一旦思維固化,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父母教情商,比社會教、職場教、領導教的成本要低很多,孩子試錯的空間更大,而且從小學的功課可以祝福他一生之久。這也就是雅億為什么用了7年時間,寫了這么厚的一本《高情商孩子的社交課》。
我希望讓中國最底層的家長,用27塊錢,更新自己的家教能力、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小孩。
父母的眼界與思維,是孩子的起點。
我的很多讀者,無論是小學沒畢業還是博士后畢業,都在認真學這本書。實際操練,并且與我討論。
我不能保證,你讀了這本書就能培養出考高分高能的孩子。
但我可以保證,你若看重提高孩子的情商與社交力,按著科學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啟發孩子、言傳身教如何與各種性格的人相處,教孩子面對受挫后的悲傷、無助、壓抑、自卑……
你的孩子長大后,心靈健康陽光,能夠承受打擊。他的婚姻更容易幸福、在職場更容易受人歡迎、被領導賞識。
他智商可能不高,但會一直努力。
高情商又品格好的孩子,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他未必可以考入好大學,但他知道在面對挫敗的時候,怎么命名自己的負面情緒,怎么消化自己的憤怒,怎么化別人的貶損挖苦為生命的養分,繼續前行。
雅億深耕情感領域十幾年,我最大的體悟是:太多中國男人,潛力被耽誤了:因為他沒有被父母好好栽培,沒人教他實操提升情緒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抗挫能力+溝通能力。
幫助一個沒被公婆教好的丈夫,太難了。
我們可以趁著兒子小,趕緊教育,造福兒媳婦。寫這本書我就是這么一個初衷,希望老母親今天辛勤耕耘,兒媳婦日后收獲快樂。
PS,這本書是社會版,用世人可以接受的語言,適合送各種文化背景的朋友、親戚。
潛移默化,做的是文化預工。
只要你的朋友親戚同事家里有小孩,就非常合適讀。
唯獨不適合買書的情況是,你想偷懶,自己不打算讀,買回家丟給孩子自學——這種情況,還是算了吧,浪費錢。
如果你單身,恭喜你。
送男女朋友,提前學。
送自己,把自己當作小孩子,重新養育一次也很好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終其一生,我們要學習提高情緒控制能力,好好與人相處,在社會上有所建樹、有所立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