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兒科過敏診療新突破與營養管理實踐。
盛夏六月,學術正濃。2025年6月27日至28日,由廣東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主辦、廣東省人民醫院承辦的兒童過敏性疾病診治及營養管理學習班(下文簡稱“學習班”)在廣州成功舉辦。本次學習班聚焦兒童過敏性疾病領域的前沿進展與難點問題,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臨床經驗,旨在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兒科事業的持續發展。
作為本次學習班的承辦方,廣東省人民醫院兒科在兒童過敏性疾病診療領域積淀深厚,兒科自1946年創立至今,已發展為醫教研一體的綜合性科室。科室2023年獲評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排名位于全國第34位,連續兩年居省內綜合醫院兒科首位,承擔南方醫科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的教學任務,作為省級規培基地考核通過率100%,綜合實力輻射華南、享譽全國,其學科實力為學習班的專業性與權威性提供了堅實支撐。
學習班開幕式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張宇昕教授的主持下拉開帷幕。張宇昕教授回顧了學習班的發展歷程,并感謝專家和學員的支持,強調了其在食物過敏領域流調、診療及科研的學術傳承與臨床實踐價值(圖1)。
圖1:廣東省人民醫院張宇昕教授主持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王寶西教授在6月27日嘉賓致辭中介紹了我國兒童牛奶蛋白過敏(CMPA)的管理歷程:引進低敏配方、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南和共識,探索診斷工具和機制研究。臨床實踐與科研創新持續推動診療標準的迭代,而流行病學調查及系列學習班的開展,有力促進了基層診療的規范化(圖2)。
圖2: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王寶西教授致辭
本次學習班聚焦過敏診療核心議題,涵蓋母乳喂養兒食物過敏管理、CMPA規范化診療、過敏性疾病藥物研究新進展等內容,將通過深化臨床實踐探索,立足中國本土診療經驗,為全球兒童營養健康領域提供可借鑒的智慧方案。
本土之光:中國CMPA管理的四階躍遷
圖 3: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龔四堂教授作報告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候任會長、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龔四堂教授在“CMPA:來自ESPGHAN的中國聲音”主題講座中(圖3)分享了中國CMPA管理經歷了四個階段:
了解CMPA階段(2000-2007年):氨基酸配方(AAF)引入中國,首部CMPA指南發布[1],中國兒科醫生開始關注并使用特殊配方管理CMPA。
數據收集階段(2007-2012年):ESPGHAN實踐指南[2]和中國隨機對照試驗[3]進一步證實了特殊配方在CMPA中的應用的價值。
制定標準階段(2012-2020年):中國發布了本土指南——《食物過敏相關消化道疾病診斷與管理專家共識》[4],積累了本土CMPA相關流調數據;國際上針對CMPA提出“等待-觀察”策略。同時,在此階段,“降階梯”診斷治療策略開始在國內外專家學者中達成共識。
本土創新階段(2020年及以后):盡管國內外指南共識已明確CMPA的規范診斷流程,但在臨床實踐中,由于國情和診療條件的限制,臨床中僅少部分患者能夠進行牛奶蛋白激發試驗。于是,中國學者首次提出“臨床診斷”標準,并基于本土人群特點,建立了癥狀評分工具。此外,來自中國的研究證實,引入食物蛋白有助于建立免疫耐受。在這些研究的支持下,國內外指南共識的推薦逐步從“嚴格避免過敏食物”轉變為“鼓勵嘗試微量喂養”。
總之,中國CMPA已從借鑒國際經驗邁向本土創新,從單一治療發展為綜合管理。展望未來,臨床研究和新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優化CMPA的診斷與治療,改善兒童的預后和生活質量。
母乳護盾:母乳喂養兒CMPA管理核心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許春娣教授在報告《母乳喂養相關食物過敏的規范診療》中指出(圖4),母乳作為嬰兒的理想營養來源,不僅提供全面營養,更承載著免疫保護功能[5,6]。然而,在全球食物過敏發生率持續攀升的背景下[7],母乳喂養兒仍存在CMPA的風險,其誘因涉及母體過敏狀態、母乳中過敏原傳遞以及免疫調節因子缺乏等多重機制[8]。
圖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許春娣教授作報告
我國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率僅29.2%[9],非母乳喂養是過敏危險因素。研究指出,非IgE介導的胃腸過敏是主要類型,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和特應性皮炎[10]。診斷需遵循“回避-激發試驗”:即母親先回避可疑食物2~4周,皮膚癥狀延長至4~6周,觀察改善后逐步激發驗證,避免過度回避致營養缺乏。
許春娣教授表示,母乳喂養兒CMPA規范化管理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則:
精準飲食調整:優先回避牛奶、雞蛋等高危食物,并補充鈣劑(800mg/日)等營養素;癥狀未改善時再擴大回避范圍。
科學轉奶時機:當嬰兒過敏癥狀持續且出現生長遲緩或母親忌口影響身心健康時,建議轉為AAF或深度水解配方(eHF)喂養,避免使用普通配方。
免疫耐受培養:母乳是誘導口服耐受的溫和方式,不應輕易停喂。可在規范診斷后小劑量逐步引入過敏原,建立免疫適應。
“切勿因過敏輕易停母乳,母乳致敏蛋白含量低于配方奶,管理核心在于‘精準回避+科學營養’。”許春娣教授總結道。合理管理的母乳喂養兒,過敏緩解率及免疫發育優勢優于過早轉配方奶的嬰兒。強化此類患兒的規范化診療,是推動兒童過敏管理本土化的重要方向。
屏障解碼:上皮屏障與過敏的攻防之道
廣東省人民醫院楊敏教授的《食物過敏的腸上皮屏障理論》報告,闡述上皮屏障理論(圖 5 ),提出“上皮屏障損傷”是過敏性疾病(如食物過敏)發生的關鍵因素[11] 。具體而言,當腸道菌群失衡或粘液屏障受損時,原本應被阻隔的飲食抗原會穿透腸上皮屏障,激活黏膜免疫系統,產生如組胺、白三烯等炎癥介質。而炎癥信號可通過血液循環或神經免疫網絡累及皮膚屏障,使角質形成細胞間的緊密連接破壞,經皮水分丟失增加,皮膚屏障通透性升高。
圖5:廣東省人民醫院楊敏教授作報告
皮膚屏障受損后,環境中的過敏原更易穿透表皮層,刺激朗格漢斯細胞等抗原呈遞細胞(APC),誘導2型輔助性T細胞(Th2)型免疫反應極化,產生大量白介素-4(IL-4)、白介素-13(IL-13)等細胞因子。而細胞因子一方面加劇皮膚炎癥,另一方面則通過“腸皮軸”反饋加重腸道炎癥,形成“腸道致敏-皮膚炎癥”的惡性循環。
楊敏教授認為,現代化環境中的微塑料、洗滌劑、空氣污染物等毒素,可與高脂高糖飲食協同作用,通過氧化應激、菌群失調等途徑破壞皮膚與腸道屏障[12]。例如,微塑料可吸附內毒素,直接損傷腸上皮緊密連接閉合蛋白(ZO-1);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可溶解皮膚角質層脂質,破壞屏障結構。此類協同損傷會破壞皮膚與腸道屏障的完整性,進而使過敏發生風險升高。從臨床病例看,新生兒腸道屏障損傷常伴隨皮膚過敏表現。這提示維護腸-皮屏障完整性是阻斷過敏進程的關鍵,未來可聚焦“屏障聯合修復”策略,為食物過敏防治提供新方向。
精準鎖定:過敏原組分檢測的臨床破局
過敏原主要為食物中蛋白或糖蛋白組分,按與IgE結合頻次分主要和次要致敏組分,兒童過敏多由主要組分引發[1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沙莉教授在《過敏原組分檢測的臨床應用》報告中向我們重點強調了過敏原組分檢測的臨床意義和檢測方法(圖6):
圖6: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沙莉教授作報告
臨床意義
精準飲食管理:如牛奶過敏中,酪蛋白陽性者需規避烘焙食品,乳清蛋白陽性者或可耐受。
過敏嚴重程度評估:高濃度酪蛋白過敏易引發嚴重過敏反應,需緊急醫療干預;堅果因含耐熱蛋白易引發持續性過敏。
特殊過敏診斷:可識別交叉反應,如“貓豬綜合征”“花粉-食物綜合征”等。
檢測方法
一線手段:皮膚點刺與血清特異性IgE檢測。
分子組分分析:特異性檢測精準識別致敏蛋白,避免粗提取物假陽性或假陰性。
功能學驗證: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和口服激發試驗(OFC),雙盲安慰劑對照的食物激發試驗(DBPCFC)是食物過敏診斷的金標準。對嬰幼兒,開放性OFC更實用。
過敏原組分檢測通過“分子-表型”關聯推動了精準診療,為早期引入過敏原誘導耐受提供依據。
全球視野:CMPA診療前沿對話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吳捷教授在報告《從國際和國內指南變遷看牛奶蛋白過敏的分級管理》中指出(圖7),CMPA的長期管理需以科學分級為基礎,中外指南均強調其核心目標為緩解癥狀、促進生長與建立免疫耐受[14-17]。
圖7: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吳捷教授作報告
配方選擇的國際循證共識
輕中度CMPA首選eHF[18],肽鏈吸收效率優于氨基酸,eHF中的短肽是蛋白質在人體吸收的主要形式,吸收率相比于游離氨基酸提高了2~2.5倍[19,20]。1歲時患兒身高、體重指標更優,36個月免疫耐受獲得率高于氨基酸配方[21,22]。
重度CMPA推薦AAF[18],國際上已從單純AAF迭代至添加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OPO結構脂)和HMO(人乳寡糖)的升級配方,后者可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免疫屏障,促進耐受建立[23]。
轉奶與輔食添加的跨文化共識
中外專家均主張“降階梯轉奶”,即AAF→eHF→普通配方,重度患兒AAF使用至少6個月[24,25]。在配方治療同時,應適時(4~6月齡)添加輔食,并定時開展飲食監督,從而更有助于促進建立免疫耐受[4]。
結語
目前,學習班 開辦至今已是 第四屆。從2022年首屆疫情期間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起步,到如今匯聚全國頂級專家的學術平臺,每一屆都見證著行業對食物過敏領域的關注與探索。楊敏教授在分享中提到,最受觸動的是同行的認可與支持:舉辦線下學習班時,多地專家專程倡議恢復線上直播通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基礎研究學者開展微塑料與食物過敏關聯的研究,這項研究打破了臨床醫生的固有視野,吸引消化、皮膚、免疫等多學科專家齊聚會場,形成了跨領域交流的學術生態。學員的熱情同樣令人動容,去年會議直至晚間仍座無虛席,今年的參會熱度更勝往昔,這種認可成為持續辦班的動力。
圖8:楊敏教授接受“醫學界”專訪
在學術發展上,楊教授強調食物過敏管理需立足中國經驗,因國情差異,國內患兒在飲食結構、醫療環境中呈現獨特特點,基層醫生應遵循國內專家共識開展管理。她呼吁年輕學者深入探索機制研究,如口服激發實驗的創新形式,推動我國研究走向國際,讓中國智慧方案切實惠及全球兒童健康福祉。
圖9:學習班專家及成員合影留念
本次學習班聚焦兒童過敏性疾病診治與營養管理前沿,融合本土實踐經驗與國際先進理念,從母乳喂養兒過敏管理、上皮屏障機制、過敏原組分檢測到CMPA分級診療等維度,構建了涵蓋機制研究、臨床診斷、營養干預的完整解決方案。未來將持續深耕腸道上皮屏障聯合修復、免疫耐受誘導等創新方向,推動兒科過敏診療向規范化、精準化邁進,為提升兒童營養健康水平提供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Vandenplas Y, et al.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07, 92(10): 902-908.
[2]Koletzko S,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12, 55(2): 221-229.
[3]Ma L, et al.Chin J Prac Pediatr, 2012, 27: 766-769.
[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 2017;55(7):487-492.
[5]Meyer R,et al. Allergy. 2020;75(1):14-32.
[6]Dieterich CM, et al.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13;60(1):31-48.
[7]Zhang Q,et al. Compr Rev Food Sci Food Saf. 2023;22(6):4355-4377.
[8]J?rvinen KM,et al.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9;123(2):133-143.
[9]中國母乳喂養影響因素調查報告2019年.
[10]Rajani PS,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20;8(1):52-67.
[11]Yanagida N, et al.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6;8(2):178.
[12]Zha H, et al.Environ Sci Ecotechnol. 2024 May 3;21:100428.
[13]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22年4月第37第8期.
[14]Stró?yk A,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20 Jul;50(7):766-779.
[15]趙亭亭,等. 農產品加工,2022,(21):83-87
[16]余小紅.等.中國校醫.2020;34(11):852-855
[17]Nocerino R, Bedogni G, Carucci L, et al. The Atopic March Cohort Study. J Pediatr. 2021;232:183-191.e3.
[18]Fox A, et al. Clin Transl Allergy. 2019;9(1): 40.
[19]唐少冉,等. 藥學研究. 2023, 42(1) 39-43.
[20]Zaloga GP et al,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1990; 5:231-237.
[21]Malekiantaghi A, et al. BMC Nutr. 2024 Jul 19;10(1):101.
[22]Nocerino R,et al. J Pediatr. 2021;232:183-191.e3.
[23]Yaron S,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3;56(4):376-81.
[24]Vandenplas Y, 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24 Feb;78(2):386-413.
[25]Vandenplas Y, et al. Nutrients. 2019;11(7):1444.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醫學界兒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