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從64億公里外回望太陽系,拍下著名的“暗淡藍點”照片,地球僅占0.12像素,渺小如塵埃。
旅行者1號于1977年9月5日發射,任務是探索木星、土星及其衛星,之后進入星際空間。1990年2月14日,在完成主要任務后,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提議讓飛船回望太陽系,拍攝“太陽系全家福”,2025年《NASA Science》記載,旅行者1號在40.5 AU(約60億公里,37億英里)外,拍攝了60幀圖像,地球僅為微小光點,淹沒在太陽散射光中。
地球在照片中僅0.12像素,約1/10像素寬,比針尖還小,地球位于太陽光散射帶中,呈淡藍色,因大氣散射陽光,宛如“懸浮在光束中的塵埃”,薩根的原話:“看那個點,那是我們的家,那是人類。”所以這張照片雖無科學細節,卻成為人類渺小與團結的象征。
截至2025年5月,旅行者1號距地球166.4 AU(249億公里,155億英里),是人類最遠的探測器,數據顯示,其以17公里/秒(61,200公里/小時)遠離太陽系,每年移動5.23億公里,約1.8萬年穿越1光年。
1979年發現木星環和兩顆新衛星(Thebe、Metis),1980年拍攝土星環及五顆新衛星(如Titan),2012年8月,旅行者1號穿越日球層頂,進入星際介質,成為首個人造星際探測器。2025年NASA確認,其仍在探測等離子波和宇宙射線。
“暗淡藍點”照片讓人類重新審視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尺度:地球直徑1.27萬公里,太陽系直徑約120 AU(180億公里)。旅行者1號的243億公里遠超太陽系邊界。
宇宙尺度:2025年估算,可觀測宇宙直徑930億光年(1光年≈9.46萬億公里),地球如滄海一粟。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含2000億顆恒星,太陽僅是其中之一。
時間尺度:人類文明約1萬年,宇宙年齡138億年,人類的“歷史”僅占宇宙的0.00007%。
它不僅是一張照片,更是一種哲學啟示,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僅0.12像素,我們愛的人、認識的人、聽聞的人,所有人類的喜怒哀樂,都在這個小點上。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旅行者一號還會繼續在宇宙中飛行,3萬年后它才能真正飛出太陽系,但是3萬年后人類文明也許都不在太陽系了,所以很多人認為,旅行者一號以及一系列深空探測器,在未來都可能會被重新抓回來放進博物館。
如果可控核聚變在未來實現,那么探測器的速度至少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而旅行者一號的速度連光速的千分之一都沒有,所以它們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在完成太陽系內探索后,就成了宇宙中的人類文明紀念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