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儀(湘潭大學)
近期,中國民航局“3C禁令”落地后引發強烈關注。機場安檢口堆積成筐的充電寶令人咋舌,旅客被迫丟棄充電寶的無奈場景不斷上演。然而,在禁令執行的風口浪尖,二手平臺卻接連出現大量疑似機場攔截的充電寶,這一現象不禁讓人深思:一項旨在保障航空安全的政策,為何在執行中出現如此尷尬的漏洞?
“3C禁令”的出發點無疑是為筑牢航空安全防線。近年來,因充電寶引發的航空安全事件頻發。今年1月至6月,中國民航局通報稱,2025年已發生15起旅客充電寶在飛機上起火或冒煙的事件。鋰電池因自身特性,在高溫、擠壓等外部因素干擾下,極易引發內部短路、熱失控,進而導致起火、爆炸。而一旦在機艙狹小密閉空間內發生此類事故,救援難度極大,后果不堪設想。與此同時,充電寶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也令人觸目驚心。近期,市場監管總局通報移動電源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在抽查的149批次移動電源中發現有65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率占比達43.6%。通過嚴格認證要求將安全隱患拒之門外,本是維護旅客生命財產安全的必要之舉。
但政策執行的“一刀切”方式,卻暴露出管理思維的僵化。6月26日發布通知,28日即實施,僅兩天緩沖期讓大多旅客都猝不及防。許多從正規渠道購入、使用多年的充電寶,因缺少3C標識而被判不合格。且有部分機場還不提供暫存服務,旅客只能自棄或聯系快遞寄回。這無疑是讓消費者為決策的倉促買單,既損害公眾權益,也給政策推行增添阻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策執行的“后半程”存在明顯監管漏洞。民航局雖規定對攔截充電寶統一銷毀或回收處理,但二手平臺上的“漏網之魚”,顯然撕開了監管的口子。被政策判定為“不安全”的充電寶,卻通過灰色渠道流入市場,不僅讓政策初衷大打折扣,更將安全隱患從機艙轉嫁到千家萬戶。這一結果,恰恰印證了“一刀切”政策只注重“禁止”的簡單化處理,卻忽視了全鏈條閉環管理的重要性。倘若在攔截環節后,能建立起標準化的檢測、銷毀流程,對每一批處理的充電寶進行嚴格記錄與監督,或許就能有效避免此類亂象的發生。
安全政策要“嚴”,更要“全”。類似“3C禁令”這樣的硬性規定,若想真正實現安全目標,必須配套更細致的執行方案。比如,延長政策緩沖期至數月,給消費者和市場足夠適應時間;建立“暫存檢測——合規返還”機制,對于雖無3C標識但經檢測符合安全標準的充電寶,允許旅客取回或通過正規渠道寄遞,既守住安全底線,又減少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對攔截品的流向進行全程追溯,加強對后續處理的監管,杜絕隱患回流。
禁了登機卻流向市場的充電寶,敲響了管理優化的警鐘。這一現象表明,任何安全舉措都需要系統性考量,不能僅依賴單一的“禁令”。只有將剛性約束與柔性管理有機結合,實現前端限制與后端監管的無縫銜接,充分平衡安全需求與公眾利益,才能達成安全保障與民生便利的良性互動。若缺乏全面統籌的治理思維,即便暫時堵住了一個安全漏洞,也可能在其他環節衍生出新的風險,影響政策的有效落實與長遠發展。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