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蔡正元博士最近和大陸學者沈逸隔空“交鋒”。起因是后者在美國華裔主持人史東先生的《八方論壇》節目中提到,避免兩岸同室操戈,避免非和平方式統一,這種道義性的共識是在兩岸是長期存在的。沈逸對蔡正元過往點評“和統”的方式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如果善良都被嘲,動手又被罵,好人難做。他更以澳門為例,認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最好選擇,呼吁島內民眾認清形勢,不要被以民進黨為首的少數人綁架。蔡正元則表示,批評他的人對臺灣的歷史與政治現實缺乏了解。
其實,這兩種觀點并不互斥,也沒有什么可比性。臺灣長期存在攻擊、詆毀“和平統一”的聲音是事實,但蔡正元指出的是相關政策在島內面臨的挑戰。他的表達方式或許聽來刺耳,但與島內一些人為了否定一中進行揶揄嘲諷,在性質上存在天壤之別,不可相提并論。
沈逸教授愿意宣傳祖國對臺大政方針,希望臺灣民眾與大陸相向而行,立意良善。但如何超越400年來,臺灣的政治歸屬取決于制海權歸屬澄清的歷史規律,發展出軍事途徑之外,歷史中從沒有提供的第二條路徑,更有待沈教授這樣學者,對積極探索“兩制”臺灣方案,不斷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在展現道德勇氣之外,提出不脫離實際、更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八方論壇》節目中,沈逸教授提到,臺灣同胞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自己朝著正確方向走,讓兩岸力量對比的真實的信息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不要拿綠媒洗腦的東西認為一定可以贏。
事實上,這二三十年來,兩岸交流融合也是不斷深入推進的,歷史早就證明,民進黨沒有比他們當年要打倒對象更有道德,更有治理能力,甚至遠遠不及。雖然居住正義、貧富差距等社會議題,會觸發島內一部分人的反思。然而,當冷戰與內戰的思想和價值內化到朝野肌理的深部而展開,這樣的反思不足以突破島內既有的意識形態格局。面對根深蒂固的“反g”意識在解嚴后不僅沒有被徹底清理反而愈發強化,如何實現臺灣民眾自發覺醒,讓大陸持續推動交流融合的善意不被惡意扭曲,挑戰依然艱巨。
前不久,蔡正元曾在節目中提到,1943年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征求1000個志愿兵,當年有70萬人報名。他指出,民進黨正是在這一波臺籍日本兵文化中浮上來的政治勢力,這是臺灣沒有歷經去“殖民化”的結果。他指出,民進黨已經從操弄“國與國”到把兩岸關系扭曲為“民族與民族之爭”,要否定臺灣人是中國人,而他們的定義的臺灣人,就是延續臺籍日本兵的說法。
顯然,以上現象不會因為避免同室操戈的道義而自動消解。正相反,某些島內人士還可能因為被劃歸為同胞,讓保有殖民地記憶的他們自認優越感喪失,引發更嚴重的認同危機。如何導正這類根深蒂固的面對殖民者自卑,面對同胞自大的扭曲心理,也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在訴求血緣、文化之外需要克服的又一挑戰。
如果蔡正元只是一個揶揄嘲諷者,他不可能有如此直面歷史,直面現實的深刻思考,若對以上現象視而不見,只糾結相關論者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而忽視背后傳遞的兩岸深意,那才是在逃避問題。如果這場網絡“交鋒”,能喚起更多人實事求是的勇氣,促使他們更加深刻理解當前的臺海局勢,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