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歷史分水嶺:盧溝橋槍聲下的民族覺醒
事變非偶然,而是民族命運的抉擇時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火撕碎了“和平幻想”。
毛澤東精準定義:“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更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他痛斥兩種危險思潮:迷信日本“和平保證”的妥協派,以及漠視民眾力量的精英抗戰論者。
歷史證明,只有把事變視為民族存亡的抉擇時刻,才能打破“戰爭或可避免”的迷夢。
這個堅定立場不僅是軍事判斷,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喚醒,當石獅染血時,中國已無退路。
02 未雨綢繆:中共的戰略預見與政治奠基
真正的準備不在槍響后,而在思想覺醒時
事變爆發前兩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已批準“1935年以來的新政治路線”(《論聯合政府》)。
這一未雨綢繆的布局,使中共在事變次日即發布《抗日宣言》,隨后推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毛澤東強調:“這些都證明我們對抗戰方針是堅持不懈的”(《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歷史昭示:危機應對的核心在于預判能力。
當國民黨仍寄望外交調停時,中共已完成從理論到行動的戰略轉換,用政治遠見填補軍事劣勢。
03 民心長城:《十大綱領》的系統革命邏輯
救亡圖存需制度重構,非僅軍事抵抗
毛澤東將《十大綱領》定位為“符合馬克思主義與革命三民主義”的救國藍圖(《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其革命性體現在三方面:
政治再造:要求“改革政府機構”,建立民主統一戰線;
經濟革命:提出“廢除苛捐雜稅”“改良人民生活”;
全民武裝:號召“武裝人民發展游擊戰爭”。
他尖銳指出:“只有國民黨政策全部徹底轉變,實行此綱領,才能救中國”(《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綱領的本質是以制度革命激活民心偉力:沒有土地改革的動員,就沒有地道戰的奇跡;沒有民主參政的實踐,就沒有“母親叫兒打東洋”的悲歌。
04 勝負密鑰:“全面全民族抗戰”的戰略哲學
戰爭勝負在民心向背,不在武器優劣
毛澤東提出劃時代口號:“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其內涵遠超軍事范疇。
空間維度:城鄉協同、敵后與正面戰場配合;
主體維度:工農商學兵共同參戰;
方式維度: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多維斗爭。
他警告:“因循坐誤,責有攸歸;全國喪亡,嗟悔無及”(《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這一戰略直指戰爭本質:現代民族戰爭是體系對抗,其根基在民眾組織度。
臺兒莊的坦克與平型關的伏擊背后,是千百萬推小車、送軍糧的民眾鑄就的“移動長城”。
05 穿越時空的啟示:從救亡圖存到民族復興的治理密碼
人民立場與系統變革是應對挑戰的通則
毛澤東的抗戰思想對當代具有鏡像式啟示。
風險預判的智慧:如中共在1935年即調整路線,今人更需在“灰犀牛”事件前構建預警機制;
系統動員的法則:抗疫實踐印證“全民戰爭”模式的生命力,全國一盤棋正是新時代“民眾總動員”的演繹;
制度創新的必然:當年要求“改革政治機構”,今日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打破利益藩籬;
民心政治的永恒:“小米加步槍”戰勝飛機大炮的歷史證明,任何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根本在于民心凝聚度與制度包容性。
毛澤東在1937年的警示仍如黃鐘大呂:“一切和綱領相抵觸的東西,如果還要繼續下去,就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當單邊主義與地緣沖突重塑世界格局時,“全面全民族”的團結哲學,正是抵御外部風險的最基本、最核心依靠。
盧溝橋的石獅靜默矗立,銘刻著毛澤東的戰略遠見。
民族存亡絕續關頭,只有以革命綱領喚醒民眾、以制度變革凝聚合力,才能在危局中開新天。從《十大綱領》的“改良人民生活”到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從“統一戰線”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那穿越烽火的核心智慧依然閃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洪流的真正砥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