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元代惠宗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江西龍興路寧州。
三月,正是“修水濃青,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的時候,幕阜九嶺之間的田疇曠野,春陽暖煦惠風和暢,鶯飛草長柳綠花紅,到處都是一派明媚綺麗的春光。本應輕車快馬出城游春賞景,享受這美好的春景,度過這快意的時光,不成想,永興(今陽新、通山等地)、武寧等地大股賊寇,氣勢洶洶向寧州殺來,大家的心頭都籠罩了一片沉重的烏云而惴惴不安,有些人已經攜金銀細軟,帶著家人躲避到了鄉下。
蒙古人在廣東崖山將南宋小皇帝趙昺趕入南海,從而滅亡南宋建立元朝,至今已有81年了。81年,對于人來說,已經進入了高壽耄耋之年,但對于一個王朝來說,應該還處于朝氣勃勃身強力壯的青年時期,但元朝卻已經明顯地呈現了衰老疲憊的態勢。事實上,16年之后,就被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一伙農民、私鹽販子所推翻消滅。
此時,元朝的朝堂里權臣更迭頻繁,政令反復無常;地方由蒙古人達魯花赤掌控,由于他們不懂中華文化,不熟悉地方情勢,導致治理失效,缺乏地方掌控能力。土地兼并達到頂峰,蒙古貴族、寺院、漢族地主,通過“賜田”、“強占”等手段,大肆侵占搶奪農民的土地。與此同時,朝廷濫發紙幣“交鈔”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元朝將全國人口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原南宋統治地區的人民),南人地位最低。朝廷在法律上、經濟上、文化上等多方面對南人、漢人進行民族壓迫,以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此時,朝廷賦稅絕大部分出自江南,廣大農民在高額地租和官府的橫征暴斂下,被迫淪為流民或加入草寇隊伍,走上了反叛朝廷的道路。
元代江西地圖
1351年8月,徐壽輝等人起義,立即攻克了蘄州路、黃州路,十月在蘄水縣建都,國號大宋(史稱徐宋),年號治平,1351年為治平元年。治平二年(1352年)正月十二日,宋軍攻克興國路,改為興國軍,以楊普雄為監軍。
此時,向寧州殺來的就是一伙這樣被正史稱為“草寇”“賊寇”的農民。這伙賊寇實際上就是徐壽輝大宋國的官軍,它由三部分組成,一部來自興國路永興縣(今陽新縣),首領為張普憲;一部來自龍興路武寧縣,首領為盧昌瑞;還有一部就是寧州本地的,首領叫余有慶。張普憲帶領大隊人馬翻越幕阜山,來到武寧,會合盧昌瑞的人馬,浩浩蕩蕩地向寧州進發。同時,派出人員提前進入寧州,和寧州的余有慶進行聯絡,預備里應外合攻取寧州。
張普憲可能是一個讀書人,對兵法應該略知一二,竟然派出一支偏師,由游清溪帶領,沿幕阜山北麓西進至通城縣,準備翻越通城和寧州交界的南樓嶺,再順修水東下,策應東面隊伍攻取寧州州城。
正當宋國大軍壓境風聲鶴唳之時,寧州竟然沒有達魯花赤這個一州之長,也沒有同知,只有一個宣布皇帝詔命的“宣差”貼木兒和州判官楊宗訓。在這個特殊時期和特殊情況之下,他們二人勇敢地擔負起了抵抗宋軍進攻的重任。他們首先派出人員對兩路進攻隊伍進行探聽,對對方的軍情掌握得清清楚楚,立即召集地方士紳開會商量對策。寧州忠義之士莫以中、游孟莊、吳德文、吳德儀、祝興可、黃居簡、黃居策等人立即拿出家財,四出招兵買馬,聚集家屬族眾,配合官軍防御。
《義寧州志》載楊宗訓、湯盤傳記
楊宗訓和貼木兒商量,將官軍和義兵分成兩支分頭迎敵。莫以中、游孟莊、祝興可、黃居簡、黃居策帶領義兵配合貼木兒防守寧州和武寧之間的邊界,準備迎接張普憲、盧昌瑞大股部隊的進攻。而楊宗訓帶領部分官軍和吳德文、吳德儀率領的義兵,徑往西鄉南樓嶺,接戰游清溪這支偏師。
楊宗訓,字源清,洛陽人。楊宗訓的五世祖楊德全仕金國為中京酒使,高祖父楊儀為元朝河南轉運使楊奐然幕官,曾祖父楊庭實為南陽府判官,祖父楊益歷憲司、御史、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御史,除廣東憲司經歷,任奉訓大夫、護圣營繕司大使,轉朝列大夫、戶部員外郎,自禮部升秘書少監,出為南雄路總管,至元二年(1342)任撫州路(今撫州市)總管。楊宗訓以祖父楊益恩蔭為寧州判官。
《祝氏宗譜》上祝興可畫像
三月八日,張普憲、盧昌瑞的兵馬侵入寧州邊境,貼木兒帶領官軍和莫以中、游孟莊、祝興可、黃居簡、黃居策等率領的義兵,大戰來犯宋軍。但因兵力懸殊,加上寧州賊寇余有慶帶領兵馬從旁殺入,官軍義兵大敗潰逃,貼木兒戰死。宋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將州城團團圍住,到了三月二十日,州城即被攻破。
與此同時,楊宗訓帶領的人馬在南樓嶺接戰游清溪大隊宋軍,不敵而敗,州城已破,只好和從武寧邊境敗退的祝興可等人合兵一處,退守祝興可家鄉奉鄉吳仙里(今修水何市鎮)。不久,莫以中等人也帶著殘兵敗將到吳仙里和楊宗訓會合。
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酣睡。占領州城的張普憲、盧昌瑞,將退守吳仙里的楊宗訓等人視作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遂派游清溪、王鐵師夾擊楊宗訓。祝興可帶兵配合楊宗訓多次和王鐵師交戰,多次取得勝利,并且斬獲頗豐。這樣攻攻守守,反復拉鋸,宋軍沒有蕩平吳仙里,楊宗訓也沒能徹底打退圍攻的宋軍游清溪和王鐵師的兵馬。
正當楊宗訓和宋軍相持于吳仙里的時候,朝廷將楊宗訓升職,將江州教官湯盤升任為寧州判官,接替楊宗訓。湯盤,字又新,龍興路(今南昌市)人。湯盤接到任職命令后,立即與僚屬葉伯厚從小路趕赴吳仙里,面見楊宗訓,商量退敵和克復州城的計劃。兩人認為,宋軍主力都在吳仙里圍困我軍,州城兵力空虛,如果有一支奇兵突襲,或可成功。于是,湯盤連夜和葉伯厚、吳德文等人悄悄溜出吳仙里軍營,招募義兵攻入州城,殺死宋將余茂功等以下很多宋軍,寧州州城遂被克復。不久,余茂功部將余祐二又從吳仙里搬來救兵,再次進攻州城,湯盤防守兵力空虛,和余祐二大戰數個回合后,被余祐二所殺,州城再次淪陷。
《祝氏宗譜》上關于祝興可的記載
轉眼之間,就到了第二年的六月,這時已是至正十三年(1353)癸巳。一天,楊宗訓召集大家商量退敵之策。莫以中對楊宗訓說:圍困我們的二股賊寇之中,游清溪的兵力更多,勢力更強。不如集中兵力將游清溪打敗,則王鐵師就非常容易消滅了。大家都贊成附和莫以中的建議。楊宗訓也認為莫以中說得很有道理,于是率領隊伍和游清溪的隊伍交戰于吳仙里附近的黃岡塅,幾次交戰都取得了勝利,隊伍士氣大振,都決心盡快打敗游清溪,然后再剿滅王鐵師。
游清溪看到自己的隊伍接二連三連吃敗仗,士氣十分低落,必須打一次勝仗才能扭轉不利的局面,同時,又想到楊宗訓接連取得勝利,一定十分驕傲輕敵,不如利用他這種輕敵心理,設伏于適當地方,打一次伏擊戰,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立即悄悄地布置起來。
第二天,游清溪帶兵又向楊宗訓挑戰。楊宗訓立即點起兵馬,決心打敗這股宋軍,活捉游清溪。接戰一陣之后,游清溪假裝不敵,撥轉馬頭敗走,兵士們也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楊宗訓帶領兵士乘勝追擊,追入山溝之中,突然伏兵四起,游清溪又撥轉馬頭帶兵殺回。楊宗訓等人陷在包圍圈中,左沖右突,反復沖殺,血染征袍,還是殺不出重圍。
《義寧州志》載祝興可、吳德文等人傳記
楊宗訓看情勢不對,料想今日很難全身而退,戰死疆場就在此時。遂決然地對吳德文、莫以中等人說:“我家世代享受國家的恩德,以身報國就在今天!你們大家趕緊逃生去吧!”吳德文等人悲慟而又堅決地哭著說:“相公你既然不辜負國家的恩德,我們大家怎么能辜負你?我們決心和你同生共死!”楊宗訓奮不顧身,拿起大刀沖入敵陣,又殺死了數名敵軍,最后,殺至精疲力盡,遂被敵軍所殺。吳德文、吳德儀、莫以中等人也被宋軍抓獲,在押解途中,三人奪取兵士刀劍自刎身亡,而祝興可等人則帶兵突出了重圍。
明清之時,后人在編纂《寧州志》《義寧州志》等史籍時,將楊宗訓、湯盤記入“名宦傳”,將吳德文、吳德儀、莫以中、祝興可等的事跡列入“忠義傳”。
2025年6月28日
說明:本文參考了《義寧州志》《江西通志》《南昌府志》等書籍文章。
周斌
【作者簡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書院研究會會員、東華理工大學修水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顧問。作品散見有關平臺及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