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1645年投降的這批弘光政權將領中有不少人在清廷混得那叫一個風生水起,就比如咱們之前多次提到的李國英,這是個武將,但是到1660年,此人在給清廷的揭帖中的自稱卻是“欽命總督陜西二邊四川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國英”。
綠營騎兵。
也就是在這一年,四川清軍徹底殲滅了最后的南明政府軍,這就是活動在重慶一帶的譚文部明軍,當然譚文本人此時已經被刺殺了,1658年大順軍余部以及四川明軍為了牽制進攻滇黔二省的清朝大軍,于是向剛剛陷落的重慶發動攻擊,但是因為原明朝將領譚弘、譚詣兄弟的叛變,譚文遭到殺害,其部和大順軍艦隊被叛軍和清軍聯合擊潰。
清初綠營兵。
但是譚文的余部仍然在重慶一帶活動,直至最后被李國英所統帥的四川清軍攻殺。在這封揭帖中一共出現了好多個地名,咱們列一下,包括忠州、騾城、萬州、梁山、開州,所以譚文余部的活動范圍就是今天的重慶市。李國英在塘報中提到譚文余部(主將為譚文弟弟譚益)所占據的石寨“環繞深溝,周圍計程四十余里”看起來挺大的,而按照李國英在招降馬受的揭帖來看,譚益所占據的石寨應該被稱為騾城:
《左良玉出師圖》中的晚明軍隊。
“該臣看得,偽總兵馬受,乃偽涪侯譚文黨羽中之最狡黠者也,始則畏我兵威,繳獻偽敕印,繼則借口觀望,從中梗化作祟。臣察其未能革心,因我官兵有事驟城,不得不暫示羈糜,以遏其勾連。迨騾城既破之后,臣將逆文之弟譚益暫留軍中,用招諸逆,臣復差官分頭撫諭,而馬受仍遲疑不前。臣即嚴傷鎮道將領,提兵進取其寨,仍傷行鎮道,再行開導”根據語境分析一下這就是騾城。
明軍的盔甲。
但是這明軍占據的騾城石寨(或稱騾子城)陷落得卻相當容易。
總的來說就是,清軍先困寨,并不強攻,然后等著寨中糧食耗盡,有人受不了了下山投降,最后猛攻寨內,將在內不愿投降之人全部殺死“因逆寨遼闊,環繞深溝,周圍計程四十余里,逆孽恃其寨險糧足,愍不畏死,每每率領精賊下寨沖突,妄圖狡脫,屢被我兵奮勇堵殺,節次擒斬功級塘報在案。職等分布官兵,筑墻安囤,日夜重圍,仍申明賞罰,四面環攻,而各汛官兵披堅執銳,五月有余,略無懈志”從1660年的9月24日開始一直圍困到1661年的2月22日清軍發動總攻。
明軍步兵。
在發動總攻之前,李國英做了相當密不透風的部署:西寨門、中寨門、前寨門、南寨門都安排了人攻打,東路南路西南大路也都安排了伏兵,在西北大路還安排了阻擊袁宗第、郝永忠等南明援軍的部隊,然后從22日一直打到23日,到23日中午,明軍全軍覆沒。
頭裹紅巾的明軍步兵。
李國英稱,清軍活捉了明總兵陳貴榮,高鶴鳴,二人重傷被俘,被俘之后立刻就被處斬,被俘虜者除了這二人之外還有總兵譚益、關起鵬,副將郎初開、高允發、聶學宗、劉朝福、郎應奇、郎儒、譚仙芬、胡朝福、周起印、袁光前,參將游擊陳應洪、高增,參謀高鳳鳴。明軍陣亡者有監軍王文錦、張耀,副將高林啟、陳應葵、陳應林、孫光耀,城內的南明文武官員可以說是被一網打盡,明軍士卒死傷狼藉,李國英大吹特吹“我兵(指清軍)乘勝砍殺,立斃鋒刃者一萬有奇,尸骸遍地,血流成河”還自稱擊殺明軍精兵一千人。
明軍步兵。
按照他的揭帖來看,在一天多的戰斗中,清軍殺死了一萬多人,而這一萬多人中究竟有多少是有戰斗力的,那就不好說了,清軍還稱招安了一批“被擄難民”以及提前投降的明軍將領士兵家屬一千六百余人。在騾子城陷落之后譚文舊部姚玉麟和馬受在這一年的五月份和六月份先后投降,但是也沒有什么可指責的,因為其實力已經不允許他們繼續抵抗下去了,一直到投降,馬受手下的官兵加上官兵的家眷總人數也就兩千六百二十八人,總人數才兩千六百多人,里面婦女兒童居多,這還怎么打?只能選擇投降了。
清軍綠營將領。
按照李國英的說法,清軍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陣亡外委隨征守備一員李友成,把總二員臧逢源、石化珠,兵丁張炷香等六十三名,各營重傷官兵劉遇春等共三百六十四員名”總計陣亡守備一名,把總二人,士兵六十三人,重傷三百六十四人,總計不可恢復損失為四百三十人,相比于其他清檔中清軍那逆天的損失交換比,這個數字可以說是相當誠實了。清世祖實錄記載此戰“川陜總督李國英奏報:官兵進剿下川東賊寇生擒偽總兵譚益,陣斬偽總兵陳貴策、高鶴鳴、偽監軍道王文錦、張耀等,余黨悉平,章下兵部”時間是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三月。
明代長槍兵。
事實上騾子城戰役和之后清軍對于原大順軍所占據的山寨進行清剿的流程不能說一模一樣,那也是十分相似都是清軍先圍寨,幾個月之后寨內糧食吃完,有人開始動搖,偷偷出門投降,清軍破寨,明軍全軍覆滅。
明朝武將。
甚至茅麓山戰役也是如此“臣(李國英)隨于本月二十四日,親統重夔鎮總兵官程廷俊,率領各標營將領官兵,冒雪披荊,從山等中砍修道路,于二月初五日進抵逆寨南面黃龍山下營。其提督及署總兵梁加琦所統兵馬,先抵逆寨,奉將軍分汛茅麓山西南通梁一帶。查此地形勢險峻,乃逆寨出入咽喉要地,梁上現有賊眾堵守”先找到茅麓山大寨的咽喉之地,然后一舉將其奪下,奪下之后打退明軍反攻,將大寨周圍的要道堵了個嚴嚴實實,然后就不動了,等在內的糧食吃完。
滿洲八旗兵。
明軍不可能等死,于是冒著炮火反攻,但是在地形以及武器裝備的巨大劣勢之下,其結果已經是注定了,李國英稱清軍“各各奮勇對敵,槍炮、火箭、火罐、鳥槍、拐槍一齊擊打。賊之斃于炮火焦頭爛額者已遍山坡,跌溝壓死者無數。我各汛營中備御更加嚴毖,賊眾沖突數次,多被殺傷”咱們上文所說的騾子城守軍其實也多次出戰“逆孽(清檔對南明勢力的蔑稱)恃其寨險糧足,愍不畏死,每每率領精賊下寨沖突,妄圖狡脫”但都被清軍打回。
清軍步兵。
所以可見在川東和鄂西北這些前明將領的虛弱,他們手頭的兵力不要說在野戰中打敗清軍,甚至連守住主寨的外圍陣地都做不到,只要清軍想,他們什么時候都可以攻占明軍陣地。雖然明軍獲得了七連坪大捷,但在巫山戰役和重慶戰役兩次重大打擊之后,這些明軍將領的實力更加衰弱,其全軍覆沒就已經成了定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