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泰國新任文化部長佩通坦·西那瓦正式就職。上午9時,她以干練的形象出現在文化部大樓前,受到部門官員的熱烈歡迎。
然而,就在履新首日的高層會議上,佩通坦做出了一項極具爭議的決定,暫停向柬埔寨歸還剩余的20件珍貴文物。這一決定讓柬埔寨政府措手不及,更有知情人士分析,這是佩通坦對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政治報復”,泰柬兩國本就微妙的關系再度蒙上陰影。
這批文物的歸屬問題可追溯至2015年。當時,泰國軍政府總理巴育執政期間,泰柬兩國達成協議,確認43件柬埔寨文物系1970年代后通過新加坡非法流入泰國。其中23件已于2015年歸還柬埔寨,剩余20件則因鑒定程序、法律爭議等原因遲遲未移交。
2024年5月21日,泰國上一屆內閣正式通過文化部提案,同意歸還剩余文物。然而,由于政府更迭及后續政治動蕩,移交工作始終未能落實。佩通坦此次叫停歸還程序,給出的理由是“泰柬關系需重新評估”,但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決定與洪森此前干預泰國大選的錄音風波直接相關。
洪森“電話門”事件,也是佩通坦總理夢碎的導火索。
最近,一段洪森與泰國某政治人物的通話錄音曝光。錄音中,洪森明確表示支持泰國保守派勢力,并暗示不希望佩通坦所在的為泰黨掌權。這一言論曝光后,立刻在泰國國內引發軒然大波,為泰黨最終未能主導組閣,佩通坦與總理之位失之交臂。
盡管洪森事后辯稱錄音“被剪輯”,但泰國輿論普遍認為,柬埔寨領導人的干預直接影響了大選結果。如今,佩通坦雖未成為總理,卻執掌文化部這一關鍵部門,并以文物問題反擊洪森,可謂“以牙還牙”。
這批文物并非普通藝術品,而是柬埔寨吳哥時期、高棉帝國時代的國寶級文物,包括雕刻、金器、佛教圣物等,其文化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對柬埔寨而言,文物的回歸是國家主權與文化尊嚴的象征;而對泰國來說,是否歸還則涉及法律、外交甚至民族情緒。
佩通坦的決策背后,有找三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盡管從總理位置卸任,向支持者展示“強硬立場”,鞏固西那瓦家族在泰國的政治影響力。
其次,利用文物問題向柬埔寨施壓,回應洪森此前“干涉內政”的行為。部分文物歸屬仍存疑,泰國國內有聲音認為需重新鑒定。
對于佩通坦的決定,柬埔寨政府尚未正式回應,但內部消息顯示,洪森及其繼任者洪馬奈極為不滿。柬埔寨文化藝術部一名匿名官員表示:“這是對兩國協議的背棄,更是對柬埔寨文化遺產的漠視。”
然而,柬埔寨也進行的反擊,但效果有限。
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訴,但程序漫長且效果存疑,通過外交手段施壓。
另外,泰國是柬埔寨重要貿易伙伴,但柬方缺乏足夠籌碼。通過國際媒體譴責泰國,但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
盡管未能成為總理,佩通坦此次出任文化部長仍被視作“政治復出”的關鍵一步。她的父親他信和姑姑英拉均曾擔任泰國總理,并因政變流亡海外。如今,佩通坦借文物問題展現強硬姿態,既能鞏固家族支持者,也為未來政治布局鋪路。
有分析認為,若泰國現任政府因經濟或社會問題支持率下滑,佩通坦可能借機推動為泰黨再度崛起。而此次文物爭議,正是她樹立“愛國領袖”形象的絕佳機會。
泰柬關系的未來:對抗還是緩和?
近年來,泰柬關系因邊界爭端、水資源分配、政治干預等問題持續緊張。佩通坦此次決策,無疑讓兩國關系雪上加霜。
佩通坦上任首日便叫停文物歸還,表面是“重新評估”,實則是向洪森及柬埔寨發出的明確信號:泰國不會容忍外部勢力干涉內政
對柬埔寨而言,國寶回歸之路再添變數;對泰國來說,佩通坦的強硬姿態能否轉化為政治資本,仍有待觀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泰柬關系的裂痕,短期內恐難彌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