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選手在烈日下對泥土質地等進行分析。主辦方供圖
7月的瀘州,熱浪翻滾。3日至6日,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火熱開賽。來自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3名選手在6大項目中展開角逐,年齡跨度從19歲到59歲,上演了一場跨越40年的文物修復“代際對話”。
然而,面對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文物行業的熱潮,專家們卻潑了一盆“冷水”,當萌新們帶著高校傳授的新技術加入這個古老行業時,老專家們最關心的是:這份需要“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年輕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全國賽場迎萌新
此次參賽選手中,既有頭發微微花白的“老師傅”,也有認真專注的年輕面孔。
“對比上一屆,參賽名手明顯多了,特別是年輕選手多了。”四川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孫智彬關注到,本次賽事,參賽選手年齡最大的59歲,最小的19歲,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老中青三代的切磋交流。
這種變化在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韋荃看來意味深長,在文博領域鉆研了40余年,他見證了文物修復從“冷門”到“熱起來”。
專家給年輕人“潑冷水”
7月4日早上,在合江黃氏壩沙溪口考古賽場,烈日當空,選手們戴著草帽站在探方里,手中的洛陽鏟精準地打入地下,半筒形的鏟頭帶出土樣依次排列,大家不時蹲下辨別分析泥土的質地、顏色和包含物,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濕。
“我們的考古勘探和發掘都在野外,這就是大家高溫下的工作日常。”談及年輕人加入考古勘探發掘領域,結合眼下這場艱辛的“泥土”實戰,孫智彬直言“要給他們潑一盆冷水”。
打破年輕人的行業濾鏡,孫智彬說,這實際上是一個極其艱難且時間非常長的工作,99%的野外工地很是艱苦,風吹日曬、風餐露宿才是常態。
盡管給年輕人“潑了一盆冷水”,孫智彬仍因行業中年輕人比例增長倍感欣慰,更希望他們真正做好“擇一事終一生”的準備。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李雨心 劉承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