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歷史研究院編撰、圖文并茂且中英文對照的《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文物精品》(簡稱《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分享會,7月6日下午在北京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辦,考古專家學者分享各自對龍文化的研究與見解,并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展現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傳承與發展。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分享會在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辦。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作為中國考古博物館2024年龍年特展“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的圖錄,《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精心編排為“龍出東方”“龍行天下”“龍澤四海”三大篇章,分別追溯龍文化起源、展現龍形象演變、闡釋龍文化影響,通過110余件國寶級文物的高清圖版與專業解讀,以考古實證系統梳理中國八千年龍形象的演進歷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歷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援致辭指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出版,這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對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龍的形象跨越八千年,始終與中華文明同頻共振,見證著多元一體的民族融合、生生不息的文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國春表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面世,可以說是將龍年特展用書面的形式保留呈現,不論是廣大觀眾,還是專業學者,都能從中感受到中華龍文化的魅力。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分享會在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辦,圖為新書封面。中國考古博物館 供圖
作為新書出版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冀祥德介紹說,《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收錄龍年特展的110余件國寶級文物,并配上拍攝精美圖片,部分文物還配以精心繪制的文物線圖,精彩呈現出中華龍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刻內涵。
在分享和交流互動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任袁廣闊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李志鵬等專家學者,圍繞龍文化的歷史演變、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意義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從不同角度解讀龍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帶領公眾共同領略中國龍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分享會在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辦,公眾踴躍提問。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他們認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以考古實證勾勒出中國龍形象的發展與演變脈絡,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劉國祥研究員主持新書分享會表示,中國考古博物館2024龍年特展雖已落幕,但通過線上形式已實現“展覽永不落幕”的愿景。中國考古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始終秉持“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龍·中華民族的圖騰》出版,正是該館活化文物、傳承文明的又一重要實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