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就像一場猛烈的風暴,席卷了那片土地,給無數人帶來了傷痛與回憶。今天,讓我們走進原越軍第一軍區第346師第246團第3營通信排無線電班班長何仲寶的回憶世界,去感受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何仲寶,作為一名通信兵,在戰爭中承擔著上傳下達的重要任務。他就像戰場上的神經樞紐,對作戰情況了如指掌。他所撰寫的回憶錄《高平前線 - 1979年2月》,宛如一扇珍貴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越軍鮮為人知的一面,是研究那段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戰后,該營被越南國會授予“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塵封的往事。
那是一天中午,何仲寶剛挖完防御工事回來,累得仿佛身體被抽空了一般。匆匆吃完飯,他便一頭倒在床上,希望能在短暫的休息中恢復些體力。然而,他的美夢很快就被打破了?!靶研?.....醒來……”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何仲寶睡眼惺忪,嘴里嘟囔著:“挖了半天工事,累得喘不過氣來,還沒來得及睡覺就叫……叫什么…” “醒醒吧,有急事!”何仲寶一聽,是營政治員黃國營的聲音。作為一名時刻準備戰斗的士兵,聽到上級的呼喚,他的身體瞬間做出了反應。他急忙抓起床頭的槍,像一只敏捷的獵豹般跳到地上,手忙腳亂地穿上鞋子,準備奔赴未知的“戰場”。
黃國營看著何仲寶這副緊張的模樣,忍不住笑道:“你要去哪里?”何仲寶一臉疑惑地問 :“不是有情況嗎?” “什么情況?把槍收起來,聽我說......”這時,何仲寶才定睛看了看黃國營政治員。只見他穿著整齊,手里拿著一個本子,臉上帶著愉快的神情。黃國營笑了笑,他理解何仲寶的急躁,在戰爭的環境下,每個士兵都養成了聽到動靜就先找槍的習慣。從去年年底他們喬裝成平民開始,就一直在邊境與對方展開激烈的對抗。他們用石頭、拳頭和棍子進行搏斗,那是一種原始而又充滿血性的戰斗方式。隨著戰爭的正式爆發,他們更是與對方交火不斷,這種長期的戰斗狀態讓每個士兵都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隨時準備投入戰斗。
黃國營政治員說:“把你的筆記本拿出來!”何仲寶猶豫了一下,問道:“什么筆記本?”“戰爭期間,你每天記載戰斗情況的日記!”黃國營直截了當地說道。何仲寶立即否認:“那個筆記本,在通農突圍到原平的前一天已經按照營長的命令,為了保密,和其他文件一起燒掉了,哪里還有?”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緊張,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靜。黃國營瞪了他一眼:“別撒謊!我知道,那天你只燒掉了一本進行詩歌創作的筆記本。至于戰斗日記,你還藏在身上?,F在就把它拿出來......”
何仲寶笑了笑,好奇地問道:“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當然知道!就算你死了,你也永遠不會燒掉那個筆記本?,F在就把它拿出來吧!有工作要做!”黃國營自信滿滿地說道。“這和我的日記有什么關系?”何仲寶一臉不解。黃國營政治員一邊把手里的本子放在木板拼接成的桌子上,一邊解釋道:“我們第3營已經被軍區報請國家授予英雄稱號。因此,有必要準備一份事跡材料。你的日記記錄得很好,作為無線電通信網絡的指揮員,你知道整個戰斗的進程,所以今天下午你不用挖防御工事,而是待在營部協助營指揮員寫一份戰績報告,明白嗎?”“知道了?!焙沃賹氹m然明白了任務,但心中還是有些五味雜陳。
何仲寶從背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小本子,封面是一張光滑的黑紙,然而此刻,那光滑的封面上早已沾滿了泥土,仿佛在訴說著它所經歷的風雨。他坐在黃國營旁邊,把日記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當他的手顫抖著翻閱著戰斗記錄的每一頁時,那些匆匆寫就的文字仿佛又把他帶回到了那硝煙彌漫的戰場。黃國營和他一起重讀著這些文字,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艱苦日子里的每一絲緊張與殘酷。頭幾天的字跡因為用紫色墨水書寫,顯得格外清晰,而后面由于在石灰巖山區,經常有雨有霧,氣候潮濕,何仲寶只能用鉛筆書寫,那些字跡變得有些模糊,需要仔細辨認才能看清楚。
黃國營在閱讀這些文字時,陷入了沉默。尤其是看到日記中關于陣亡者英勇事跡的簡短記載和一個個冰冷的數據時,他的心中不禁一陣刺痛。這些信息他在指揮戰斗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清楚,但再次看到時,心中依然充滿了悲傷和感慨。那些犧牲的戰友,他們曾經一起并肩作戰,為了所謂的“榮譽”和“使命”,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他們完成了呈報給上級的事跡材料,這份材料承載著第3營全體戰士的鮮血與汗水。后來,第3營成為了一支英雄部隊,1979年12月20日,越南國會授予第3營“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然而,當何仲寶得知這個喜訊時,他的臉上并沒有露出喜悅的神情,只有無盡的悲傷,一種從內心深處涌出的悲傷。因為那么多的弟兄、同志和親密的朋友已經永遠地倒在了戰場上,他們再也無法站在那里接受這份榮譽,只能在冰冷的土地下長眠。
營政治員黃國營還告訴何仲寶一個秘密,不要透露2月20日,也就是中國軍隊對朔江鎮發起最為猛烈攻勢的那一天,營長不在指揮位置的情況。他沒有進一步解釋原因,但何仲寶心里明白,如果這件事被曝光,第3營就不可能被授予英雄稱號。上級是不可能給最高指揮員在戰斗緊要關頭脫離指揮位置的部隊授予英雄稱號的。何仲寶也更加明白,即便黃國營政治員這樣勇敢機智的指揮員為戰斗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不能被授予英雄稱號。
因為如果給他報請英雄稱號,就必須報告他在1979年2月20日指揮部隊擊退中國軍隊猛烈攻勢的情況,而這時候,上級就會追問:“ 那天營長去哪兒了?要由營政治員直接指揮戰斗? ”這將會暴露營長在關鍵時刻離開指揮所的情況。為了第3營這個集體的榮譽,黃國營政治員選擇了默默奉獻,不圖名利,只是謙虛地接受了三等戰功勛獎章,讓第3營成為英雄單位,他覺得這是部隊干部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榮譽,他們為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完成事跡材料之后,黃國營還特意叮囑何仲寶: “你一定要小心保管這個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戰斗情況的日記,更是那段戰火歲月的見證,是無數戰士生命與熱血的凝聚。
時光荏苒,到了2018年,何仲寶回到第246團參加團史研討會。團長希望他能把筆記本捐給部隊的榮譽室,讓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然而,何仲寶拒絕了。在他看來,這只是他個人的戰爭日記,是一個普通士兵在戰爭中的真實記錄,不應該在第246團的榮譽室中作為歷史文物展出。也許在他的心中,這封日記是他與那些逝去戰友的最后一點聯系,是他對那段殘酷戰爭的獨特紀念。
何仲寶的這段回憶,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復雜。在戰爭的背景下,榮譽與犧牲、忠誠與秘密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令人深思的畫面。它讓我們不禁思考,戰爭究竟帶來了什么?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生命,那些被戰火摧毀的家庭,他們的付出是否真的值得?而那些所謂的榮譽,又是否能夠彌補戰爭所帶來的傷痛?希望我們能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教訓,珍惜和平,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
如今,當我們回首那段歷史,何仲寶的日記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在歷史的夜空中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它提醒著我們,戰爭的記憶永遠不能被遺忘,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也許,只有當和平的陽光真正照耀在每一寸土地上,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靈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