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觀有老人在講述自己的抗戰經歷。本報記者 袁中鋒 攝
“河里的魚兒要有水來養,老百姓的軍隊要老百姓來幫;新四軍打仗在前線,老百姓幫忙在后方......”
7月2日,唱起《軍民團結保家鄉》時,99歲的新四軍老戰士章觀有神情堅毅,布滿皺紋的手隨著節奏有力地揮動。
“母親在別人家當幫工,我就跟著母親到東家吃飯。”像眾多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一樣,章觀有的童年同樣飽嘗饑餓與貧窮。1926年,章觀有在歙縣森村鄉紹村出生。因父親去世較早,章觀有與母親相依為命。8歲時,章觀有開始替別人家放牛;13歲時,又到了一家煙紙店當學徒工。
16歲時,章觀有加入游擊隊,后在浙江省孝豐縣(今浙江省安吉縣)與隊伍走散。1944年,章觀有在當地加入新四軍。
1945年,章觀有隨同部隊向浙西敵后挺進,攻打日偽軍的據點,解放了大片的敵占區。解放戰爭開始后,章觀有所在部隊被編入華東野戰軍。
在回鄉轉業建設軍人登記表中,章觀有的英勇表現被詳細記錄著。“參戰次數21次。”“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四等功二次。”
“日本鬼子的子彈頭尖,穿透力特別強。”章觀有說。如今,在老人的左側腰部,一道4厘米長的疤痕仍清晰可見。女兒章紅蕓告訴記者,前些年父親去醫院檢查身體時,醫生發現肺部、肝部有陰影,便讓其做進一步檢查。“他對醫生說,不用檢查,這是當年那顆子彈留下的。”
章觀有說,此次負傷之所以能得救,要感謝戰友盛儹法將其從戰壕里背了出來。“盛儹法,休寧縣流口鎮人。”盡管時間久遠,但對救命恩人的名字與家鄉,章觀有仍能脫口而出。兒子章鶴飛說,父親轉業回來后,與盛儹法成為一生的摯友,兩家人像親人一樣時常相互走動。“要轉四五趟車,還要坐船。早晨出發,天黑才到。”回憶小時候隨同父親去盛儹法家的情景,章鶴飛說。
1952年,從部隊轉業后,章觀有回到村里,先后擔任過民兵營長、生產隊長等職。脫下軍裝后,章觀有的軍人本色并沒有褪去,仍秉持著紀律嚴明、作風過硬、甘于奉獻等優良傳統。20世紀70年代,村里的小學進行翻新,有人建議章觀有花錢把廢舊的梁頭、門板等買回去,但被章觀有拒絕,“不知道的人以為我以權謀私呢,不要給人留下話柄。”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章觀有同樣如此。迄今,章鶴飛仍記得小時候的一件小事。“我哥哥拔了別人家地里的一棵白菜,父親跟在后面,看著哥哥給人家送回去。”章鶴飛說,正直的父親一生都在踐行著“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這一紀律要求。
“爺爺,您現在還有什么夢想?”臨別時,記者又詢問了老人一個問題。“希望孩子們做革命的接班人。”章觀有回答。
( 本報記者 袁中鋒 實習生 吳思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