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噶喇(トカラ)列島,位于鹿兒島縣與沖繩縣之間的海上,由惡石島、小寶島、寶島等十幾個小島組成,宛如一串散落在海面上的珍珠。十幾個小島組成了一個行政村,叫“十島村”,其中7個島上有居民,戶籍人口為668人。
吐噶喇(トカラ)列島位置圖(紅點)
十島村的島民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捕魚、種地,日子簡單卻充實。然而,從6月21日起,這片平靜被頻繁的地震打破。到今天(7月7日)清晨4時為止,短短兩周時間內,地震次數從數百次飆升至1578次以上,尤其是惡石島的震度6級更是讓全日本為之擔憂。島民們回憶說,地震來時,地面像波浪般起伏,房屋吱吱作響,連島上的學校都出現了地裂。部分居民已經搭乘渡輪撤往鹿兒島市,留下的人則在不安中守望家園。
1500余次地震群發圖
婦弱老少撤離島嶼前往鹿兒島市避難
這些地震并非單一事件,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的西村卓也教授指出,吐噶喇列島的地震屬于“群發型”,不同于“主震+余震”模式,沒有一個明確的超級大地震,卻像海底的低鳴,持續而頑強。日本氣象廳警告說,未來一段時間,震度6弱左右的地震仍可能發生,居民需時刻保持警惕。
為什么吐噶喇列島會出現1500多次的群發地震呢?
我們首先得看看這片群島的“出身”。吐噶喇列島是火山島群,島嶼由遠古的火山噴發堆積而成,惡石島北側的諏訪之瀨島至今仍是活躍的活火山,噴發幾乎從未停歇。專家們推測,這1500多次地震的根源,很可能與地底(巖漿)的活動密切相關。
7月6日,諏訪之瀨島御岳,已經發生了2次火山噴發,噴煙最高達到2000米。(下圖)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平田直名譽教授在7月4日的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上指出,吐噶喇的地震活動可能由“巖漿引起的流體”驅動。簡單來說,地底深處的巖漿或相關流體在移動時,會對周圍巖層施加壓力,導致巖盤斷裂,從而引發地震。更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國土地理院的觀測數據揭示了一個驚人事實:吐噶喇列島中的寶島的觀測點在6月底至7月初的短短幾天內,先是向東北東移動1.8厘米,隨后急轉向南移動4.2厘米。這種地殼變動的幅度和方向急變,在日本地震史上極為罕見。平田教授坦言:“這樣的變動量和方向變化非常異常,火山活動的影響不容忽視。”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笠原順三名譽教授進一步指出,部分地震的震源極淺,幾乎觸及海底,暗示巖漿可能已逼近海底表面。若巖漿最終噴出,可能引發海底火山噴發。他回憶1989年伊豆半島近海的群發地震,最終導致海底噴發,吐噶喇的情況與之有相似之處。雖未有確鑿證據顯示噴發即將來臨,但這種可能性讓專家們不敢掉以輕心。
十島村中的惡石島山清水秀
除了火山活動,吐噶喇列島的地震還可能與更宏大的地殼運動有關。吐噶喇列島位于琉球海溝附近,這里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俯沖的交界處。雖然群發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內部,而非板塊邊界,但板塊運動的應力可能通過活斷層傳遞到吐噶喇地區。負責地震監管工作的日本氣象廳指出,吐噶喇海底存在多條活斷層,這些斷層在應力作用下滑動,可能是地震頻發的另一推手。
不可思議的是,7月以來,地震的分布呈現出“東西擴展”的趨勢。京都大學的西村教授分析,6月時地震主要集中在惡石島東部海域,但進入7月后,西部海域的活動顯著增強,7月3日的震度6弱則發生在東部。這種空間上的“跳躍”表明,地殼深處的應力場正在發生復雜變化,可能與火山活動和斷層運動的交互作用有關。
隨著地震頻發,網絡上流傳的“吐噶喇法則”引發熱議。這一說法認為,吐噶喇列島地震后,日本其他地區常發生大地震,如2016年的熊本地震和2024年的能登半島地震。然而,西村教授斷然否定:“這純屬偶然,毫無科學依據。”吐噶喇與日本其他地震帶(如南海溝)在地理和機制上并無直接關聯,所謂“法則”不過是事后歸因的巧合。
“7月5日大災難”的預言已經過去,但是,吐噶喇列島的群發性地震還在繼續。
對于十島村的島民來說,1500多次地震不僅是科學的謎題,更是生活的考驗,整天生活在“搖籃”上,島民的疲憊與不安已經達到了頂點。全體島民撤離家園,已經擺上了議事日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